70年首都文化建设发展亮出成绩单

北京哪里看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9月2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文化建设专场,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曹鹏程、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凌明、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张苏和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负责人董殿毅出席,介绍了相关情况,亮出了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绩单。

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辉煌发展历程,北京市文化建设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接下来,文旅君从五个方面为大家做具体介绍: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全覆盖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就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群众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建立和发展了一大批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1+3”政策措施,加快建立起均衡发展、供给丰富、服务高效、保障有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政策体系、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推动我市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和《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方案和标准》《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等“1+3”公共文化政策文件,为本市落实中央要求,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导。联合19个部门、16区建立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市区联动合力协调工作机制。

设施网络全覆盖,效能得到提升。截至年底,全市四级公共文化设施个,平均覆盖率达98.85%。建成市-区-街乡-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一刻钟(15分钟)文化服务圈,实现全覆盖、免费开放。市级设施包括首都图书馆和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区级设施包括22个图书馆,20个文化馆。街乡级设施共有个综合文化中心,社区村级设施共有综合文化室个,全市共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站点个,数字文化社区个,24小时自助借书机个,北京市共享工程数据资源总量已达TB,在数字文化社区高清交互平台发布的视频资源达.8GB、.2小时。全市公共图书馆读者“一卡通”覆盖个街乡,实现通借通还。构建完善公共图书服务、文化活动、公益演出三大公共文化服务配送体系。制定实施《北京市优秀群众文化项目扶持办法(试行)》,扶持个群众原创节目、群众文化队伍、品牌活动。曲艺作品《丰碑》《赤子归心》,分别获得第十七届、第十八届全国群众文化最高奖“群星奖”。

群众性文艺汇演丰富多彩

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鼓励各区通过购买公益岗位、聘用社工等方式,补充基层文化组织员队伍。目前,全市街乡综合文化中心共有人,社区村群众文化组织员人,全市16个区22个分中心在册文化志愿者3.46万名,文化志愿团体个,基层群众文艺团队1.3万支。同时,加强基层文化组织员培训,按照六会标准(会做群众工作、会组织活动、会指挥、会乐器、会跳舞、会电脑),实施“千名基层文化组织员培训工程”,每年培训名,培养一支符合首都特色、素质优良的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加强文化干部的专业素质,提高其增强地区文化凝聚力、组织文化活动的能力。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2万场文化活动贯穿全年、覆盖全市。每年围绕歌唱北京、舞动北京、戏聚北京、艺韵北京、影像北京和阅读北京六大板块开展“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每年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以展览展示、诗文朗诵、文化讲座、阅读体验、书画赏析、文艺演出、游园登高等形式,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打造“首都市民音乐厅”,走进高校、中小学、图书馆、影剧院、社区、部队、远郊区,共演出场次,现场观众80多人,网上观众万多人,让群众在家门口免费欣赏高雅音乐。自年起,连续4年组织开展“文化惠民逛庙会,欢欢喜喜过大年”活动,累计向首都市民发放万张春节庙会门票,抢票率均达%。

文化更广泛惠及人民群众。每年组织“万场演出下基层”,举办“文艺演出星火工程”“周末场演出计划”“百姓周末大舞台”等公益演出。打造“北京市创新文化惠民常态化品牌项目”,推出惠民低价票补贴政策,逐年增加补贴金额、补贴票数。年政策出台至年底,累计补贴低价票万余张,补贴金额1.3亿元,受益观众达余万人次。

2、舞台艺术繁荣发展、精彩纷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都文艺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激发文艺院团积极性,凝聚文艺人才智慧,推出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文艺精品。不断强化文化产品的特殊社会属性,紧紧抓住文艺创作的关键处、要害处,完善全链条扶持机制,坚持从剧本、排练、演出等关键环节全面着力,坚持推进精品创作,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始终以文艺精品奉献人民、鼓舞人民、凝聚民心。

舞台演出高度活跃。年北京市8个市属艺术院团演出总场次场,国内观众万人次,演出收入只有55万元,到年,全市家营业性演出场所全年演出达到场,平均每天上演近70场,吸引观众万人次,演出收入17.76亿元。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指导文艺院团在创作上抓住重大题材、重要节点,推出京剧《党的女儿》《大钊先生》,昆曲《飞夺泸定桥》,歌剧《长征》等一批主旋律突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佳的精品力作。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人民,书写伟大时代,反映新时代首都发展进步和首都人民精彩生活。年至年,市属文艺院团新创剧目余台,复排加工剧目余台。7台剧目获“文华大奖”,15个剧目获“五个一工程”奖,11个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59人次获得“梅花奖”。其中,在近三届中国艺术节上,昆曲《红楼梦》、评剧《母亲》、舞剧《天路》连续问鼎最高“文华大奖”,向文艺创作高峰迈出坚实步伐。

评剧《母亲》获得“文华大奖”

创新形成创作、排练、演出全链条艺术创作扶持机制。率先设立首支省(市)级艺术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每年投入1亿元,重点围绕舞台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交流推广和艺术人才培养三大方向开展资助。年设立至年底,累计资助项目个,资助资金超过3亿元,扶持引导了一批优秀艺术作品和品牌文化活动。率先建立全国首家剧目排练公共服务平台——北京剧目排练中心。服务在京注册的所有文艺院团,扶持原创,形成剧目培育和孵化基地。年11月运营至年底,剧目排练中心共接待家文艺团体、个排练剧目,排练厅使用40次。排练中心被戏剧界人士亲切地称为“戏剧界的横店”。作为“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次崭新尝试”,率先建立全国首家剧院资源统筹平台——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实现艺术生产单位、演出场所和观众三方受益。年11月运营至年底,累计演出台场剧目。

品牌展演影响力增强。形成了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新年音乐会、“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春苗行动”优秀少儿题材剧目展演、“北京金秋优秀剧目展演”等品牌。推出包括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新年音乐会、中国(北京)演艺博览会、中国戏曲文化周等一批国家级品牌文化活动,有效提升了城市文化品质。

3、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造性发展、大放光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戏曲界就开展了改人、改制、改戏等工作,促进了北京戏曲界健康繁荣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支持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推动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承保护,擦亮首都优秀传统文化金名片。

戏曲艺术资源丰厚。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自古以来就是戏曲艺术的聚集之地,有着悠久的戏曲文化历史。同时,北京还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戏曲文艺表演团体,拥有众多的戏曲艺术家以及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艺术资源深厚。全市拥有2所戏曲类专业院校、46个戏曲类文艺院团(京8个,昆5个,评12个,梆13个,曲1个,越1个,豫3个,黄梅1个,二人转2个),涉及京剧、昆曲、评剧、梆子等9个剧种(即京、昆、评、梆、曲、越、豫、黄梅、二人转)。

戏曲传承发展亮点频频。为推动戏曲传承发展,制定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戏曲创作等七大重点任务,实施《北京市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方案》和《北京市戏曲进乡村工作方案》,形成合力推动戏曲教育工作,着力实现戏曲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创办“中国戏曲文化周”品牌活动,打造“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制定支持吸取传承发展的政策和民族艺术进校园的相关管理办法等,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非遗保护工作全面推进。建立了国家、市、区三级非遗代表性名录体系。全市普查到各类非遗信息余项,在北京地区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名册项目1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个,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位,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位;建立15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年成立北京市非遗中心,年原市文化局独立设置非遗处。非遗支持资金由年万元增至年0万元。年起扶持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贴2万元。年全面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利用首都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编辑出版北京市《非遗普查项目汇编》《非遗保护资源汇编》《非遗丛书》《非遗图典》《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推出非遗大型纪录片《守望》。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总体布局,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梳理非遗资源,推动活态传承、深度融入。依法保护非遗基础更加夯实,年6月1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式实施,为推动具有北京特色的非遗保护工作可持续开展奠定了坚实、科学的法律保障基础,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首都历史文化价值,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定文化自信、增进人民文化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交往日益丰富。走上国际舞台绽放魅力,在年北京奥运会、年APEC会议、年平昌冬奥会“中国之家”活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世园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国家重大活动进行非遗展示,发挥独特作用。各地非遗实现在京发展、交流互鉴。深化京津冀非遗保护协同发展机制,与天津、河北共同发挥好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区域一体、文化一脉的优势,签署《京津冀非遗曲艺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共同举办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京津冀非遗联展,在跨区域调查研究、宣传展示、人才培养、扶贫协作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

群众体验非遗项目

4、对外交流品牌化、国际化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走进去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北京的对外文化交流始终积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开展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推动与各国各城市文明交流互鉴,展示中国文化魅力,促进民心相通。

服务国家外交大局。配合外交重要时间节点、重点工作需要,组织开展了多类型的文化交流交往活动,展示北京魅力。年奥运文化广场活动靓丽呈现北京风采,年平昌冬奥会冬残奥会闭幕式文化演出活动精彩绝伦,“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峰会(APEC)、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等服务保障工作圆满成功。

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化,文化走进去落地生根态势良好。把握春节文化交流契机,北京市自年起,在北欧及波罗的海地区开始举办北京海外“欢乐春节”系列活动,已连续13年在芬兰赫尔辛基,连续10年在爱沙尼亚塔林成功举办欢乐春节活动,成为一项颇受当地居民欢迎的保留节日活动,参加活动的市民中95%是当地居民,活动经费被列入当地政府预算。持续举办“北京之夜”文化交流活动、“魅力北京”海外推广活动、“长城好汉”全球营销活动,首都文化和旅游魅力不断展现。推广生肖文化,连续5年举办“全球吉庆生肖设计大赛”,创新举办“百猴闹春”“鸡鸣东方”“北极村里过新年”等生肖快闪活动。

文化交流渠道实现多层次对接。通过友城渠道开展美术品展览、青少年文化互访夏令营、北京文化周等活动。借助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开展对口合作项目,积极推动北京市负责运营的雅典中国文化中心启动。支持优秀院团、剧目参与文化交流,北京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北京交响乐团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国际巡演。连续8年赴阿维尼翁戏剧节举办“中国当代戏剧精品”系列演出和“中国日”活动,有效发挥了展示国家形象、增进国际交往、增强软实力的特殊作用。

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年在京成立,已拥有个会员单位,其中城市会员个覆盖全球73个国家和地区。雅典中国文化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展示国家形象、增进国际交往。

“欢乐春节”活动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5、文化改革成效显著

文化活力不断释放

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导向,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出政策、建机制、搭平台、树品牌、育人才,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深化院团和公益事业单位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文化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文化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文化管理方式不断创新。政府职能不断转变,从办文化变为管文化,又从管文化变为治理文化,从微观到宏观,构建起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持续简政放权,政府权力不断“瘦身”,精简清理审批事项,实行清单管理,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审查环节与受理环节同步开展,切实做到了“一次性告知”。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网上可办事项达到95.6%。积极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工作,在娱乐业聚集的特定区域,允许外商投资设立演出经纪机构,娱乐场所和演出场所经营单位。

文化投入机制不断转变。出台了《北京市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公布指导性目录,有效推动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出台了《关于推动北京市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入挖掘首都深厚的文化资源,人民群众多样文化需求得到不断满足。

文化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年至年,先后完成了北京儿童艺术剧团、中国评剧院等7家院团转企改制。保留事业体制的北京京剧院、北京交响乐团、北方昆曲剧院等3家院团,实施一团一策。制定实施《北京市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北京市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等六家单位为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印发实施《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实施方案》,构建均衡发展、上下联通、服务优质、保障有力的市、区、街乡、社区或村的四级总分馆制服务体系,市、区公共文化资源向街乡分馆和基层服务点下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充实,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取得务实成效。进入新时代,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的坚强领导下,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动文化和旅游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奋力谱写新时代首都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新篇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8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