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主刘禅到底是昏君还是明君他犯的最大错误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这篇咱们写下后主。

后主为人所知的就是乐不思蜀的故事。

蜀汉灭亡后、刘禅被迁至洛阳,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咐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司马昭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司马昭不经感慨: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蜀汉旧臣郤正闻此言,求见后主: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

司马昭之后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后主就按照郤正的意思回答,司马昭不禁怀疑,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

后主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

左右皆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再也不怀疑他。

看似后主很傻很天真,但是看过淮南三叛、二士入蜀的朋友对司马昭应该比较了解,此人城府很深,不然为何同样的问题要问两遍,后主这是为了自保,装傻充愣而已。

咱们再看看后主的另外几件事。

胡氏有美色,(刘)琰疑其与后主有私,胡(氏)具以告言琰,琰坐下狱。有司议曰:“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琰竟弃市。

刘琰,字威硕,豫州鲁国人。

刘备在豫州期间,刘琰就入伙了,是资历相当高的从龙旧臣。

刘琰能力不强,但因为与刘备是同宗同姓,而且为人很有仪表风度,善于交谈议论,深得刘备厚待,经常跟随刘备应酬交际(以其宗姓,有风流,善谈论,厚亲待之,遂随从周旋,常为宾客)

后主即位后,刘琰受封都乡侯,任卫尉、中军师、后将军,后又由后将军升迁为车骑将军,官位排位仅次于李严,比魏延、蒋琬等人地位还要高。

就是这么一位老臣,居然被后主诛杀了,为啥呢?

正月,琰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经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与后主有私,呼卒五百挝胡,至於以履搏面,而后弃遣。胡具以告言琰,琰坐下狱。

妻子胡氏过了一个月才出宫,刘琰怀疑她和后主刘禅私通,就叫行刑的吏卒用鞋子抽打胡氏的脸部,然后休弃胡氏,赶出家门。

有司议曰: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

吏卒是没有资格殴打大臣的妻子,更何况这张漂亮的脸蛋也不是你们能打的,打的是胡氏,实际不就是抽后主的脸嘛?

最终将刘琰在闹市执行死刑(琰竟弃市)

其实按刘琰的资历地位,殴妻之罪,断不至死;即使一定要处决,也应该是“隐诛”。

由此可见后主的雷霆之怒何等恐怖,排前三的老臣说啥就就杀了,还觉得他是软弱的人嘛?

但你要说他真的荒淫,偏偏事后朝廷下诏,大臣女眷入朝庆贺的习俗彻底取消!(自是大臣妻母朝庆遂绝)

后主是觉得被冤枉了才如此愤怒吧。

从守成之主的角度出发,后主虽然治国能力一般,但在平衡荆州和益州两派上做的相当不错了,咱们看同期曹魏、孙吴都是内乱频频,唯有蜀汉政坛一片祥和,这里面能说没有后主之功嘛?

曹魏的大家比较熟悉,孙吴内乱详见这几篇:

吴国最惊心动魄的宫廷谋杀案(诸葛恪为何会被曾经的盟友背叛?)

刺杀诸葛恪的背后主谋是谁?(孙峻执政后最大的挑战来自哪里?)

废立皇帝、铲除重臣、挥师北伐、孙吴最牛权臣后来被谁干掉了?

后主忠实地履行了丞相的用人策略,蒋琬,费祎,董允,真的就是对着丞相的花名册定的执政大臣啊。

当然后主也是有自己的想法。

蒋琬上台执政五年后,后主才正式给他开府的权力。

有朋友可能会拿后主不许为武侯立庙说事。

群臣建议在成都为武侯立庙,刘禅坚决不许(时论为诸葛亮立庙成都,刘禅不许)

但咱们得先了解一个事实:在古代,要在京城立庙,一般是帝王的特权(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

此外,丞相之前也特别叮嘱过: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而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之后刘禅在沔阳为丞相立庙(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於沔阳)

而丞相走后发生的一件事,可以从中一窥后主对丞相的想法。

后主素服发哀三日。邈上书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上书的李邈地位不低,历任益州从事、犍为太守、丞相参军,加号安汉将军。

但在奏折中,李邈竟然将丞相比作吕禄、霍禹(西汉的两大权臣,后被皇帝诛杀),现在丞相走了,可以庆祝了。

后主怒,下狱诛之。

相父岂是你可以污蔑的!

丞相大公无私,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权倾朝野的丞相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也没有向司马懿那样,将权力传给自己的后人,他的一生都献给了蜀汉!

对相父,后主是真心爱戴和尊敬的!

只是当丞相、蒋琬等人都走后,姜维更多的侧重于军事,内政上没有一个得力的助手,后主又没有励精图治的决心和能力,在姜维的连年北伐下,蜀汉国力日况欲下。

如果没有曹魏的南征,蜀汉自保还是绰绰有余,但在二士入蜀之战时后主犯下了最大的错误。

年,钟会治兵关中,姜维收到情报后,觉察魏军将有大的动作,于是上表刘禅,请求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姜维的反应是准的,但是提出的建议有些离谱了,既然你判断魏军要有打大仗的举动,应该主动回防了!

正确的建议应该是这样的:

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臣率精兵护阳安关口,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北上屯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手握数万精锐的姜维不动,反而要求后主从成都调派中央军去堵险要。

你让后主怎么想?

之前荆州派已经和姜维产生过冲突,想要拿下他的兵权(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现在这个表现不是更授人以柄,大家会怎么看姜维:莫不是要拥兵自重?

面对姜维的上书,整个蜀汉朝廷的反映是沉默。

毕竟蜀汉的底子就这么点,成都也就几万人,已经捉襟见肘了!(这也是为啥诸葛瞻的军队打完后,后主立马投降的主要原因,实在没兵了)

史书在描写这段的时候,说的都是黄皓的祸国,黄皓告诉刘禅敌军不会到来,别再担心这件事了,就把这事给摁下了(皓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

反正宦官本来名声就不好,有问题都推给他们呗。

后主根本就没有被宦官操控,群臣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前线的战事呢?尚书台此时还在荆州派手里,汉中军情紧急后,朝廷也马上派出了援兵。

根本原因就是拿主意的两人:后主和荆州派首脑尚书令诸葛瞻都不同意。

后主和诸葛瞻对姜维的忧虑可能更大于曹魏(毕竟他不是荆州派,是魏国的降将)

就这样,司马昭的伐蜀良机就在君臣的猜测、推诿、扯皮中出现了。

姜维的做法的确不对,但是益州的江山是你刘家的,这种时候岂能打小算盘,后来汉中失手的最根本原因就是阳平关丢了,如果早点派出援军,本可以避免这个失误。

还是那句话,小国容不得犯错,司马氏可以硬扛淮南三次叛乱,可以承受洮西大败,但是蜀汉的国力太弱,容不得有丝毫的犯错,单从这次决策来看,后主实在过于昏庸。

实事求是的说,后主能力一般,但还算忠厚之人。

用一句古人的评语:禅虽庸主,实无桀、纣之酷,战虽屡北,未有土崩之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85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