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中国纪检监察报》一则报道披露,江西省广昌县委第二巡察组在对县林业局巡察时,发现该局下属单位森林苗圃(原县林科所)3名职工“虚构”了一名厨师——假借聘请厨师之名套取补贴多达6万余元。而就在几天前,媒体曝光了一个类似的案例:云南省鹤庆县黄坪镇龙泉村党支部副书记羊桂发,凭空捏造了一个“赵捷平”的名字写进低保名册,为其表妹夫赵某套取国家农村低保补助金。
两起虚报冒领的典型案例,不禁让人想起电影《驴得水》中有个类似情节。影片讲述了民国时期一所偏远学校中,教师们将一头驮水的驴虚报成“吕得水老师”冒领薪水而引发的故事。梳理近年来各地通报曝光的扶贫领域典型案例,不难发现,一些基层干部雁过拔毛、虚报冒领,上演“驴得水”闹剧的,还真不少。
在他们当中,有的编造假材料领取危房改造资金,有的虚构名字冒领退耕还林补助,有的隐瞒五保户死亡事实私吞相关补助,有的将无主坟登记在其个人和亲属名下冒领迁坟补偿款,还有的以他人名义申请扶贫贷款……虚构“驴得水”,骗人的伎俩并不高明,为何却能屡屡得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监管缺失。当下,有的地区扶贫资金、补助的发放,公开程度还不够,个别基层干部正是钻了“光线不好”“情况复杂”“信息模糊”等空子,凭空捏造出不少“驴得水”。与此同时,有些审批和监管部门满足于“纸上往来”“闭门把关”,只管相关资料齐不齐整、名额超不超员、数据达不达标,不想花费时间精力到基层现场逐户核实,自然对资料、数据的真伪缺乏有效甄别。如此一来,“驴得水”们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各种低保名册、扶贫名单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治理扶贫领域虚报冒领腐败问题,必须拿出过硬举措、形成有效机制,揪出“驴得水”,堵住“冒领门”。要进一步推动基层村务、政务、财务公开,特别是要向申领人的居住地公开,保障群众对扶贫政策、资金的知情权、监督权,让扶贫工作在阳光下规范运行。相关部门和扶贫干部要守土尽责、严格把关,既要做好各项信息核实工作、把好审批审核关,更要到现场摸实情、听民声,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让“驴得水”们无处藏身。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