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院发布第二届司法改革微创新案例

深度运用互联网技术,解决了疫情防控期间开庭不便问题的“北京云法庭”;推行在线审理和电子卷宗流转,实现当事人诉讼“一纸不用”……这些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微创新,却汇聚在一起带来了大变革。1月19日,北京高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20个北京法院年度司法改革“微创新”案例。

据了解,年,北京法院举办了首届司法改革“微创新”案例评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年,为更好呈现改革成效,打造北京法院司法改革的“品牌工程”,北京高院举办了第二届司法改革“微创新”案例评选活动。经过推荐申报、集中展示以及初评、复评、网络投票、公示等环节,产生司法改革“微创新”最佳示范案例和优秀案例共20个。

北京高院督查办主任赵瑞罡介绍,与第一届评选相比,本次评选更加注重成效标准、问题导向和群众反馈,结合不同法院的辖区特点和职能定位,聚焦真正符合司法实践的改革创新,要求微创新举措在改革的思路、决策和措施上都要更契合人民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今年我们在评选活动中还引入了网络投票环节,在短短两周内吸引了万人次参与投票,赢得了广大群众一致好评”,赵瑞罡说。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四中院、朝阳法院、互联网法院、东城法院、房山法院、平谷法院等6家法院的入选案例,均立足本院实际,提出了符合辖区综合治理特点和契合类型化纠纷解决规律的诉源治理新方案。一中院“离婚证明书”机制、通州法院小额诉讼程序引导机制、大兴法院云上解纷模式、顺义法院异地财产处置模式等,为推动快速解决纠纷、帮助当事人及时兑现合法权益提供了新的途径。

同时,部分“微创新”案例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比如知产法院全流程在线审理机制,为知识产权领域创新发展提供了更高效便捷的司法保障。怀柔法院汤河口法庭构建巡回审判2.0版,有力服务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延庆法院精准回应司法需求,为冬奥会筹办提供全方位司法服务。三中院系统性开展二审独任制改革,助力北京开展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另外,部分法院围绕全市法院共性问题展开机制创新,为进一步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比如西城法院强化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化管理的做法,有效均衡了审判人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庭审效率。丰台法院创新“人力资源系数”审判管理工作法,有效解放司法生产力,推动审判团队建设优化升级。

据了解,自司法改革推行以来,北京法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在最高法院编发的十批司法改革典型案例中,北京入选23例,居全国首位。

赵瑞罡表示,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改革“微创新”引领司法审判“大变革”,让人民群众更加公正、高效、便捷、低成本地解决纠纷,是北京法院开展司法改革的价值追求。全市法院将继续以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创新、以制度创新破解改革难题、以方式创新落实司法为民、以载体创新打造亮点工程,以更好的方式和更实的举措,实现司法更加便民高效,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扫码观看新闻发布会直播回顾

最佳示范案例

北京高院以“云法庭”促“云审判”

全流程、全在线、全时空

引领诉讼方式改革

北京高院大力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以北京“云法庭”建设为契机创新诉讼方式,成功实现线上线下审判互为补充、互为支撑、互为借鉴的常态化并行格局。截至11月24日,全市开展网上庭审累计次,涉及案件件,法官人均网上开庭近次,位居全国第一。人民网、光明日报客户端、央视“朝闻天下”等多家媒体报道,受到广泛好评。

一、做好预研预判,开创三级法院统一网上庭审新模式

为配合抗疫需求,北京高院信息技术处于2月3日上线首版北京“云法庭”,在全国首次开启三级法院统一网上庭审模式。首版“云法庭”支持同时开展个网上庭审,成为疫情期间纾解审判压力的最有效方式。随后北京高院持续推进“云法庭”建设,先后升级系统10余次,并随着全市法院在线开庭数量的不断提升,及时将路视频通道扩容至路,可同时满足个在线开庭,为庭审新模式的推广打下坚实基础。全国首建“5G虚拟法庭舱”,使法官在任何环境下开庭均可替换为法庭背景,为“云法庭”建设和诉讼方式改革提供了新借鉴和新活力。

二、健全保障机制,助力诉讼方式改革步入规范化轨道

制定《北京高院云法庭系统保障方案》,分设互联网、法院专网、基础设施环境、视频会议系统保障4个小组,切实保障“云法庭”应用推广。发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网上庭审流程规范》《网上办案工作指南》等,指导“云审判”规范化运行。协助开展北京法院“百案云庭”专项业务技能比赛,通过建设专门网站的方式统一比赛视频的调取、甄别、处理、展示等,助力个“模范云庭”从0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使诉讼方式改革成效得以彻底巩固。在线下诉讼已经放开的前提下,自10月26日至11月24日,平均每工作日网上开庭次数仍保持在1次以上,其中4次突破次,10月30日达到次。

三、聚焦审判实务,开启智慧管理驱动高效庭审新时代

“云法庭”联通庭前庭后,满足庭前通告、证据交换、举证质证、笔录管理、签字归卷等关键节点的管理需求,全流程协助法官规范庭审程序。一是实现多方视频开庭、多平台互联、智能庭审管理三项服务,使网上开庭流畅、稳定、规范。二是具备庭审管理简捷化、视频庭审公开化、举证质证网络化、庭审笔录智能化四个核心功能,使案件平均审理时长缩短近40%,有效提升庭审效率。三是集合全程留痕、全面监督两大优势,实现对全市法院通过该平台审理的线上案件庭审视频的调取和观看。

三中院减员快审加速度

简案独任畅流程

推进二审独任制试点工作有序运行

为稳步推进二审独任制改革试点工作,北京三中院聚焦“流程规范、质量把控、配套集成”三类规范,制定二审独任制试行细则及配套文件共十三项,规范独任制适用范围、审判流程等内容。试点以来,共有件案件适用独任制进行审理,二审独任制适用率达28.31%。疫情期间独任制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为35天,较合议制案件缩短10%。

一、灵活配置资源与保障程序稳定相统一:建立“三项机制”畅通独任制运行

一是建立系统分流与人工识别相结合的案件甄别机制。“系统分流”系综合一审审理方式、案件类型等能划定适宜独任审理的“简案”范围;“人工识别”依靠法官庭前阅卷等了解当事人诉求、判断有无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上的特殊情形。二是建立标准明确、主体清晰、流程规范的程序转换机制。制定《二审独任制运行流程图》,规范审判组织转换标准、发起主体、决定流程和告知形式,细化案件应当转合议庭审理的10种情形及可以转合议庭审理的3种情形。三是建立程序公开、保障充分的直播庭审机制。制定《独任制权利义务告知书》,充分保障当事人对审判组织和审理方式的知情权。同时以二审独任制案件为主试点开展庭审记录方式改革,由庭审录音录像替代书面记录,增加司法透明度。

二、提高审理效率与提升审理质量相协调:强化“三类规范”统一裁判尺度

一是规范审判要件。以三中院制定的《民商事类型化案件审判指引》为基础,以最高院重大课题《类案裁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支撑,归纳类型化审判要件,推进标准化审判。二是规范类案检索。制定《关于开展类案及关联案件检索工作的实施办法》,独任法官对已经审结或正在审理的类案与指导案例进行全面检索,制作检索报告。三是规范法官会议。理顺独任制与案件发改及独任制与法官会议的衔接关系,根据情形确定法官会议讨论规则。

三、开展独任制试点与推进审判体系现代化相契合:推动“三个完善”强化配套改革

一是完善在线诉讼制度。疫情期间北京三中院积极推进在线审理工作,制定《在线审理规范》,从适用范围、庭前准备等6个方面规范独任案件在线审理操作规程。二是完善培训交流制度。开展集庭审、竞赛、培训于一体的“独任制百案云庭”竞赛活动,共有60场独任制示范庭审在线开展,切实提升独任庭审驾驭能力。三是完善审判监督管理制度,将独任制及独任制转合议制案件纳入常态化案件评查范围,加强对二审独任改判或发回重审案件的监督机制。

四中院创新区政府常务会议讲法机制

开创诉源治理新模式

助力法治政府建设

四中院依托集中受理以各区政府为被告一审行政案件的管辖优势,通过在行政审判过程中融合法制教育培训、司法审查报告、依法行政座谈等互动方式,积极延伸行政审判职能,创立区政府常务会议讲法机制,打造了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的新版本。通过区政府常务会议讲法,不仅实现了对行政机关领导干部的普法教育,而且更好地督促其履行出庭应诉的义务,进而充分发挥关键少数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带动区域整体法治水平的提升,助推首都法治政府的建设。

一、激活司法建议制度,打造“四中样本”

每年初,四中院均会借助在召开市区两级政府依法行政座谈会的契机,向各区政府发送司法建议。一是向各区通报该区上年度涉诉案件的司法审查情况,建议区政府尽快安排区政府常务会议讲法相关事宜;二是建议各区政府的负责人在以后的诉讼中履行出庭应诉的义务,打造首都十六区政府负责人出庭应诉全覆盖的四中样本。年至今,四中院已向首都16区发送六十余份司法建议,选派20余人次行政法官列席区政府常务会议讲法,受众达0余人次。

二、组建专业团队,精心安排讲法内容

为保证讲法的质量和效果,四中院组建了以主管院长和十二名资深行政审判业务专家为核心的讲师团队,并根据各区实际情况确定讲法的专题供各区参考,同时结合法官特长和工作安排选派最合适的讲师分赴各区讲法。

赴各区政府讲法的内容一般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侧重结合各区的司法审查报告,向区政府详细分析该区的涉诉情况,提示败诉风险,提供依法行政建议;第二个模块聚焦于双方磋商确定的主题,例如讲解新行政诉讼法适用后区政府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从而敦促有关部门规范执法,消除法律隐患;第三个模块则为互动环节,参会人员可以就疑难问题进行提问,讲法法官进行释疑解惑。

三、加强制度保障,提升讲法机制工作水平

为保障讲法机制的运行稳定,四中院每年均会召开行政审判白皮书暨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并要求讲师团成员围绕各区政府依法行政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形成书面材料,而且必须定期、定时、定量地接受与讲法工作相关的专项培训。同时要求讲师团在讲法时要做到三结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执法实践讲解法学理论;二是规范与案例相结合,透过审判实务中典型案例讲解法律规范,避免空洞宣讲;三是内容与形式相结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等形式,对培训内容进行可视化表达,增强讲法生动性和趣味性。

北京知产法院打造专利授权确权行政案件全流程线上审理机制

为应对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审判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北京知产法院综合运用电子送达、增设技术调查官线上审理端口等多项创新举措,打通各个流程节点,实现技术类专利行政案件全流程线上审理,形成了有利于当事人参诉、行政机关应诉和法院审理的工作机制,并制定出台了《专利授权确权行政案件线上审理办法》。自2月至10月期间,该院共线上开庭审理专利行政案件件,每月平均线上开庭近件,超过疫情前此类案件现场开庭的月平均开庭量。在线上审理机制的带动下,北京知产法院今年前10个月共审结专利行政案件件,几乎是去年同期此类案件结案数的两倍,结案数与结收比均创新高。

一、充分利用电子送达,使诉讼文件流转快速化

北京知产法院适用的专利行政案件全流程线上审理机制,实现了与被告国家知识产权局之间交换诉讼文件的全流程电子化,其他各方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也逐步适应并普遍接受了电子送达,顺应了审判工作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趋势,并进一步串联了司改要求下的网上立案、云开庭、诉讼事务在线办理等信息化诉讼服务功能,为当事人提供了更便捷、友好、低成本、高品质的在线诉讼服务。

二、向被告统一送达“列表式总传票”,使开庭通知集约化

针对专利行政案件的被告均为国家知识产权局这一特点,北京知产法院开创性采用了“列表式总传票”的方式,通过共享信息文档,每周固定时间统一向被告送达下一周全部专利行政案件的开庭信息。该举措一改过去逐案需向每方当事人寄送传票的开庭通知方式,不但节省了书记员寄送传票的时间和司法专邮的费用,也满足了线上开庭准备工作的需要,大幅提高了线上审理的效率。

三、通过向行政机关“问路”,破解第三人送达难题

为解决专利无效行政案件中第三人送达难的顽疾,经协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门为北京知产法院提供了查询电话,案件承办团队可以直接查询该案第三人在行政程序中预留的代理人信息及联系方式,进而获取其有效的送达地址。该举措有效提升了向第三人送达的“妥投率”,进一步提高了专利无效行政案件的审理效率。

四、线上开庭系统不断优化,提升技术事实查明效果

为审理好各类技术类案件,北京法院“云法庭”系统按知产法院的特殊需求增设了“技术调查官”端口,技术调查官可以通过该端口直接参与线上庭审。经过不断优化,“云法庭”系统还陆续增加了文档展示、共享桌面等新功能,当事人可以上传展示PPT、图片和视频并通过共享桌面的方式向合议庭讲解技术问题、陈述诉讼主张,实现了比现场开庭更清晰、便捷的审理效果。

五、进一步拓展电子送达范围,实现裁判文书电子送达

参照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实施办法》和《关于知识产权法庭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的相关规定,经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许可,北京知产法院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授权的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法院和专利授权确权行政案件的一审法院,可以采取电子送达的方式送达此类案件的裁判文书。此项举措既方便了各方当事人,也确保了线上审理流程的完整性。

随着国内新冠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发展,北京知产法院将不断巩固和深化专利行政案件线上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知识产权局、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在信息化审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打造线上线下互为补充、互为支撑的线上线下审判常态化并行格局,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知产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提供更为优质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西城法院“三个中心”

强化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化管理

西城法院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年、年连续两年案件总量超过8万件。在深入研究群众需要和司法规律的基础上,西城法院建成多元解纷诉调对接中心、集约送达中心、电子卷宗生成中心,强化审判辅助事务的集约化管理,进一步提升诉讼服务水平和审执工作质效。

一是依托多元解纷诉调对接中心,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诉讼服务。成立全国首家多元解纷诉调对接中心,设有5类诉讼服务窗口、8个功能区,提供涵盖诉讼指引、便民服务、诉讼辅助、纠纷解决等六大类功能,为当事人提供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一次通办的诉讼服务。当事人可以使用诉讼服务一体机、诉讼风险评估智能终端,获取自助查询、网上立案、跨域立案、诉状生成、风险评估等多项智能化服务,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增设快速执行窗口,探索执行案件的繁简分流。

二是设立集约送达中心,高效规范解决“送达难”问题。集约送达中心承接全院民商事、行政、执行案件送达工作,使审判执行团队从送达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审判团队在办案系统点击“一键发送”,送达任务线上流转,对送达进度进行实时追踪、有效监督。建立“主动+被动”两种送达模式,为主动送达提供排期服务,最大限度压缩案件流转时长。对各送达方式进行统一规范,细化流转节点和标准,合理确定最长送达用时,保证每个环节相互检验、递进实施。年6月1日启动至10月31日,完成件案件的送达工作,案件平均送达天数从12天降为4.95天,司法专邮妥投率从45%大幅提升到80%左右,电子送达覆盖率28.41%,民商事案件电子送达裁判文书比43.16%。

三是建成电子卷宗生成中心,探索电子档案一键生成。启用电子卷宗生成中心,承担所有诉讼材料集中收转、扫描、加工、保管、借阅、整理等工作。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立电子卷宗工作站,对于当事人提交纸质材料即刻进行扫描和同步生成工作。通过立案阶段集中扫描、案件报结前随时扫描、案件报结后质检归档,切实减少纸质案卷流转,推动网上办案加速应用。审判团队确认案件生效后,经查电子卷宗完整的,一键生成电子档案,纸质卷宗交付外包团队进行整卷工作,节约扫描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截至10月31日,电子卷宗扫描率和生成率达到%,电子卷宗扫描情况位于全市基层法院前列。同步生成电子卷宗,为院庭长或者审判管理部门、案件质量评查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提供了便利条件。

依托“三个中心”对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化管理,确保审判团队轻装上阵,有力推动审判质效不断提升,更好地满足了新时代的群众需求。年西城法院被评为全国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单位,先后在最高法院“全国两会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直播访谈和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上向全国推介改革经验。

朝阳法院“四阶段递进工作法”

推动物业纠纷诉源治理取得成效

年以来,朝阳法院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高院关于推进矛盾纠纷诉源治理的工作要求,在持续多发、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物业纠纷领域,针对矛盾纠纷在未发、萌芽、诉前、诉内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律特点,探索建立“基层共建、逐层分流、诉前调解、裁判示范”四段式工作法,努力让物业纠纷“化于未发、消于萌芽、止与诉前、终于诉内”,形成从源头到末梢的完整治理链条,取得了初步成效。年以来,朝阳区物业供暖纠纷逐年增长、长期处于高位的势头得到明显遏制,年朝阳法院受理的物业案件数量同比下降30.4%,年1-9月份同比下降72%。同时,朝阳区各大物业公司拖欠物业费清缴率普遍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对物业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也大幅提升。

一是加强基层共建,打造“物业纠纷源头治理示范小区”,让纠纷化于未发。指派负责集中受理物业供暖纠纷的酒仙桥法庭党支部与麦子店街道枣营北里社区物业服务联盟党支部达成共建意向,联手打造“物业纠纷源头治理示范小区”。自年8月启动共建以来,拥有13个居民小区、16家物业公司、一万余名居民的枣营北里社区始终保持物业纠纷零发案,物业纠纷投诉案件下降了70%,成为群众满意度高、和谐宜居的示范社区。

二是加强逐层分流,推动构建诉讼外物业纠纷递进式化解链条,让纠纷消于萌芽。对于已经形成但尚未成诉的物业纠纷,与区房管局一道,探索构建诉讼程序之外的物业纠纷化解链条。目前已在首开、万科两大物业公司正式启动试点。试点两个月以来,共上链份物业合同,线上发送督促函份,第三方调解分流平台受理纠纷件,名业主经督促或调解后主动结清欠交的物业费。

三是加强诉前调解,构建物业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让纠纷止于诉前。对于已经起诉到法院的物业纠纷,在诉讼前端设计了“审前督促”“诉前调解”两个前置程序。通过发送法治宣传短信释明权利义务和诉讼风险,两年来共督促3余名当事人主动与物业公司达成和解。打造“1+4”的诉前调解模式,加大纠纷调解力度。年朝阳法院物业纠纷调解率上升21.2个百分点。

四是加强裁判示范,形成典型案件指引工作机制,让纠纷终于诉内。对于未能调解解决的纠纷快速导入诉讼程序,通过定期发布《示范性裁判手册》、编制《法官眼中的物业纠纷》普法动画视频等举措,为人民群众提供“量身定做”的裁判示范指引,努力实现“审理一案、解决一片”的办案效果。审结北京首例援引《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作出判决的业主共有权纠纷案,为条例后续施行提供了有益的司法经验。

海淀法院打通电子卷宗全流程应用通道

全面推进无纸化办公办案

海淀法院在电子卷宗“一键归档”全国试点基础上,以电子卷宗为案件审理工作核心载体,通过源头提高电子材料生成率、中端强化电子卷宗使用率、末端拓宽电子卷宗适用率,打造集电子卷宗随案生成、信息回填、无纸化庭审、文书自动生成、一键归档、一键上诉等多个应用于一体的审判全流程工作场景,全面推进无纸化办公办案,优化办案办公模式,提升司法为民水平。

一、嵌入三类重要文书模板,拓宽电子材料生成途径。

在审判系统文书服务模块,自主研发、嵌入三类模板,进一步减少纸质文书生成数量。嵌入刑事案件送达回证,送达回证在线生成,直接导入电子卷宗系统,目前实现各类案件线上送达工作全覆盖;嵌入知识产权上诉移送函,极大提高上诉卷宗移转效率;嵌入执行诉讼保全移送表等系列表单,变定时大批量移送为时时移转反馈,极大提高执行立案效率。

二、开发证据材料命名标识功能,贴合法官阅卷庭审习惯

在电子卷宗系统中研发证据自动编目功能,法官可修改命名、标识内容。同时,当事人在线确认的庭审笔录、证据材料等内容可以全部自动回传至电子卷宗系统,为电子卷宗一键上诉、一键归档奠定基础。截至10月底,海淀法院线上开庭、谈话、调解件,居全市法院前列。

三、深化要素式文书生成系统功能,丰富电子卷宗应用维度

依托审判系统的信息回填、裁判文书自动生成功能,从庭审电子记录中提取要素式文书所需素材,实现类型化文书自动生成,全面提高一庭审结率和当庭宣判率。同时,自主完善电子签章功能,高效处理对外查阅诉讼文书需求。

四、推动搭建“一键上诉”系统,形成基层法院实体卷宗跨院移转经验

与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协作,在全市传统基层法院中率先实现知识产权案件“一键上诉”,加快上诉案卷移转速度,减省上诉移转手续、时间,助推诉讼流程再造。

五、自主上线“一键归档”,打通电子卷宗深度应用“最后一公里”

“一键归档”系统可对电子卷宗自动编页,自动生成电子档案目录、封皮及备考表等。经一键归档直接转换格式形成电子档案,完成归档工作。截至10月底,海淀法院已通过“一键归档”形式归档件卷宗。归档后,当事人可通过互联网电子诉讼平台和审判信息网查阅电子诉讼档案。

丰台法院创新

“人力资源系数”审判管理工作法

推动审判团队建设优化升级

丰台法院扭住人员分类管理改革核心,强化审判团队办案“主单元”作用,围绕团队司法责任落实、内动力耦合、协作力提升,创新“人力资源系数”工作法,把人力要素、结案效能、审判业绩等具化到数据上,切实为群众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今年1-10月,经受住新发地疫情最严峻考验,收案居全市法院第四,结案率居一类法院第一。

一是以“人力资源系数”为牵引,明确各类人员最低工作量,推动人员分类管理数据化。将人员分类管理纳入指标化、数据化审判管理体系,因人定系数、因系数定案件。科学厘定“人力资源系数”。在广泛调研和审判实践反复检验基础上,充分研判收结案趋势、人员类别、前后端配比等关键要素,根据岗位职责、任务分工,对不同类别人员设定不同系数,目前,对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调解员,分别赋予系数1、0.6、0.4(速裁书记员0.2)和0.1,组合形成不同团队系数,配比不同结案任务。精准分解系数任务。以每业务口当月需结案总量作为总基数,配比口内总人力资源系数量,得出每人力资源系数应结案量,由此核定每团队总系数对应的最低工作量,让人人身上有指标、有任务,职责清晰可视。

二是以“单位人力资源系数结案量”为路径,精准反映各类人员结案效能,推动审判团队考核类别化。以团队为考核单元,区分各类人员差异性,可视化体现“业绩单”,为干警履职评价、晋级晋升提供客观依据。创新“单位人力资源系数结案工作量”考核法。改变法官人均、全员人均的传统考核方式,以考核周期内团队实际结案总量为基础,配比该团队系数总和,得出该团队每人力资源系数平均结案量,在业务口内排名考核,排名越靠前、结案效能越高、业绩得分越高。该业绩得分既是团队成绩,也是团队各成员业绩,实现团队成员有机捆绑,促进一体作战。创新法官助理单独考核制度。以单位人力资源系数结案效能为主要依据,以庭长综合评价为辅助参考,建立法官助理业绩档案,为其入额遴选提供支撑,把团队打造成法官后备力量的“蓄水池”。

三是以“人力资源系数管理调度”为靶向,构建团队良性运行新模式,推动审判监督管理动态化。强化团队收案调控和人员常态化交流,打通团队监督“微循环”,解决团队忙闲不均、业务单一、廉政风险等问题。建立收案调控指导机制。数量上,根据团队系数确定收案量指导比例,收案不均、新收旧存比例不协调时,以大体量案件“削峰填谷”,一定期间内缓收或加收,保证各团队系数与收案体量匹配,奠定公平的结案效能比拼基础。案由上,坚持团队建设“一专多能”原则,保留一定业务优势,其余案由全部打通、随机分案,避免长期审理类案引发廉政风险。动态化调整团队配比。根据人力资源结案效能排名,突出“强强联合”导向,允许团队搭配互选,确保优势资源配备到高质效团队。实时更新团队系数模型。建立“随岗调控”机制,遇人员变动即时调整团队系数,重新核算团队收案和结案量,保障团队在动态调整下平稳发展。

北京互联网法院发起“e版权”诉源体系

探索互联网诉源治理新格局

针对实践中图片类著作权案件中诸多问题,北京互联网法院于年7月联合市版权局发起“规范图片版权市场共促产业健康发展”倡议并与北京版权保护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起建成“e版权”诉源共治体系。

该体系致力构建“尊重权利、交易有序、公开透明”的图片版权新格局,发挥权属认定标准功能,制定涉网图片类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明确版权权属认定标准和裁判规则,并前置于北京版权保护中心建设的“数字版权证书系统”中;发挥流转轨迹固化功能,行政“版权链”与司法“天平链”可实现跨链,从最原始的权利取得即开始上链,实现版权登记证书、授权证书、版权声明、交易合同、电子存证等方面数据的跨链校验,清晰版权流转轨迹,解决版权登记及流转痕迹问题;发挥交易市场公示功能,联合市版权局共同推动构建一个专门的集约化线上图片交易市场,由区块链、数字版权证书等版权产业新型基础设施支撑,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版权公示交易机制的变革;发挥侵权行为追溯功能,注重诉讼衔接,对于进入诉讼程序中的图片著作权纠纷,“天平链”可实现作品完成即上链、侵权即取证、诉讼即认证、认证结果直推法官的“一站式”认证流程。

以“e版权”诉源共治体系为切入口,不断拓展类型化案件诉源治理的广度和深度,探索出党委领导、府院联动、规则引领、多方参与、科技支撑的诉源治理模式,构建起分层递进、衔接配套的纠纷解决体系,将应用拓展至涉网音乐版权、互联网金融、网络购物等纠纷。今年1月到11月,在网上立案工作基本未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收案同比下降13.8%,初步实现案件降存量、减增量的治理目标。一是从图片版权拓展到涉网音乐版权等其他领域,积极推进涉网音乐、文字、视频作品类著作权纠纷的源头化解;二是从著作权案件拓展到其他类型化案件。联合市金融局、电子商会、调解组织、金融机构、小贷公司等相关主体,研讨涉网金融、小额借款诉前化解纠纷方案,在疫情期间,推进利用延长还款期、续贷、减息等方式作为诉前化解金融纠纷的主要手段,助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推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电商平台间的数据对接,共享民事诉讼、行政投诉、平台交易等数据,研判预防电商领域问题,建立“职业索赔人”关系图谱,压缩牟利空间,同时对制售不合格商品进行联合打击。今年以来,网络购物案件同比下降56.65%,协同治理效果明显。

延庆法院为冬奥会筹办举办

提供精准司法服务保障

延庆法院积极总结服务世园会司法保障工作经验,出台《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法院关于为冬奥会筹办举办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实施意见》,为冬奥会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一、组织保障挺在前,积极为冬奥会筹备提供司法助力

成立服务保障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在冬奥会筹办期间建立每季度例会制度,就涉冬奥会筹办的相关政策、会议精神、工作部署、审判执行、司法服务保障情况等各类信息进行汇总,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撰写动态信息,并统一登记、建立台账,准确掌握数据及相关情况;建立周例会制度,及时排查风险,妥善化解纠纷。充分发挥党建红色引擎作用,从各部门挑选政治素养高,工作能力强的党员干警组建“服务世园保障冬奥”临时党支部,强化引领,树起服务保障冬奥会的一面旗帜。

二、立足审判不动摇,妥善化解涉冬奥会各类纠纷

开通涉冬奥会案件立案诉服绿色通道,构建立案诉服一体化服务,案件实行归口审理,实现“专案专审”,便于统一类案裁判尺度,集中高效妥善化解涉冬奥会各类纠纷,确保案件审理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建立工作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及时制定工作方案和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置预案,确保公正高效审慎稳妥处理。以做好矛盾纠纷的诉前化解工作为首要纠纷解决途径,运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非诉方式解决纠纷;加大对涉冬奥会案件潜在风险点的研判力度,做到“日排查、周评估、月化解”,对可能产生的不稳定因素,提前做好应对,妥善化解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各项举措落实落地落细,由纪检监察部门全程跟踪涉冬奥会案件办理处置工作,监督检查相关部门贯彻落实情况。

三、加强沟通促协作,联合织密冬奥会服务保障网

主动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行政执法机关、信访部门等相关单位的沟通联络,在区委政法委的组织协调下,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矛盾化解合力,并通过联席会议及时了解各单位对司法工作的需求,确保提供精准的司法服务;建立“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的诉源治理格局,坚持在党委的领导下,有效发挥党委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优势,充分借助行业协会、人民调解组织、“延庆乡亲”等力量,形成诉源治理合力,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纠纷的产生;及时向冬奥会延庆赛区筹备组报送涉冬奥会相关典型案例,并就相关风险防范进行信息互通互联。

优秀案例

一中院实行“离婚证明书”机制

推进司法为民“多一公里”

一中院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构建推行“离婚证明书”开具机制,在离婚诉讼完结后为涉案当事人提供因裁判文书生效而解除婚姻关系的证明文件,从“小切口”出发,将法院便民利民的举措做细做实,全面保障当事人权益,让司法温度真切可感,司法为民切实可见。

三个“不被知晓”全面保障个人隐私。因离婚生效裁判文书对离婚原因、过错方认定、财产状况及分割方式、子女抚养、个人疾病等隐私情节描述相对详细,而当事人在办理银行贷款、户口迁移、档案变更、出国签证、子女留学等手续时一般要求提供解除婚姻关系的证明原件,且民政部门对诉讼离婚不再另行发放《离婚证》,造成当事人在离婚后的工作生活面临诸多困扰。一中院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司法需求,积极应对诉讼终结产生的现实困境,为涉案当事人开具《离婚证明书》,其上仅列明身份信息、裁判文书案号、生效时间等必要证明内容,不涉及离婚案件的具体事实。有效解决了离婚过错事实涉及隐私不宜让案外人知晓、财产分割信息详尽不便让案外人知晓、感情破裂离婚事由不适让未成年人知晓的现实困境。

避免“二次伤害”促进家国和谐稳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小家的维系与解体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离婚率连续十几年递增,受离婚纠纷困扰的人群体量庞大。一中院开具的《离婚证明书》,不记载当事人起诉答辩的争议细节,不记载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的诉讼过程,不记载当事人的情感纠葛和个人隐私,保护、尊重当事人的情绪与尊严,避免当事人在使用离婚判决书时造成“二次伤害”,促使双方离婚后真正实现“一别两宽,各自安好”,便于当事人在离婚之后重塑家庭,促进社会和谐安宁。

实现“足不出户”掌上操作便捷申领。“离婚证明书”开具机制依托智慧法院信息化手段,当事人可通过一中院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8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