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指着一死囚解缙问他咋还活着锦衣卫头子

伴君如伴虎,这是封建社会时期最常说的一句话,因为身为帝王,掌握他人生杀大权,仅需要一道圣旨就可以让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灰飞烟灭,所以在皇帝身边服侍的人,务必要十分注意皇帝的脸色和心情,今天万人之上的存在,或许会因为皇帝的一句话成为刀下鬼。

最是无情帝王家就是如此,当年刘邦在获得天下之后,二话没说就除掉了曾经为他征战的韩信,刘伯温曾帮助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制定政策,功劳甚大,最终也被卸掉权力,告老还乡之后郁郁而终,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明成祖朱棣也是如此,严格来算,他是大明朝第三位皇帝,也是大明盛世的开始,通过对外作战开疆拓土不说,还编纂了永乐大典,成就无上的功绩,有一日巡视监狱,发现一位名叫解缙的死囚,便问他为何还活着,此时锦衣卫的头目答曰,明天他必死无疑。

朱棣的大明江山

虽说朱棣是大明的皇帝,但在最初的时候,却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反对的,因为他的皇帝位置曾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当年朱元璋从一个乞丐开始征战半生,最初定下的太子是朱标。

此人具有儒者风范,在朱元璋的培养之下,也具有治国理政的才华,乃是我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如果让他来当皇帝,朱棣是没有任何异议的,因为朱标不仅是大哥,曾经在自己犯错的时候还多次求情,也算是对他有恩。

另外,朱标和朱元璋是同一套政治班底,朱标在朝中具有威信,所以他根本不敢造反。

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朱标在外出巡视的时候感染恶疾去世,朱元璋半生的心血全部白费,唯一的继承人离开了人世,朱元璋根本没有时间再去培养另外一个接班人。

所以选择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帝,并将当初那一套政治班底全部杀死,为孙子将来的皇帝之路扫清障碍。

这样做就让身为诸侯王的朱棣等人有些不满了,按理来说,朱标去世,朱元璋也应该从其他的儿子里选择新的继承人,但偏偏却选了个年龄很小的孙子。

这让他们这些叔叔辈的诸侯王多少有些不满,但这种情绪自然不能明面上表示出来。

其实如果朱允炆确实有治国理政的能力,朱棣也不会起来造反,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朱允炆才刚坐上皇帝的位置没多久,就采取了一项十分错误的措施。

朱允炆因为担心自己的叔叔们作为诸侯王且拥有兵权不太好管理,所以直接下令削藩,甚至还对他们进行了加害。

为此身为燕王的朱棣,曾装疯卖傻苟且偷生,因为几次有性命之危,他最终决定起兵造反,发动了靖难之役。

最终这场战争打了四年,朱允炆一方最终失败朱棣以永乐为年号坐上了皇帝的位置。

也正是因为这场战争,让朱棣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顺,存在许多争议,不仅是民间议论纷纷,连朝廷之中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对此朱棣采取了许多措施。

在朝廷之中,对自己存在反对声音的大都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旧臣,朱棣对此自然不能直接杀死,否则会引起朝廷动荡,所以只能想出了一种软处理的方式,他没有直接杀死这些旧臣,而是对他们的亲人动手,采用一种连坐的手段。

即通过一些无关痛痒的案件,将这些官员定罪,后来又以罪行不足以定牢狱之灾为理由,将他们的家眷进行流放发配,这些家眷大都被安排在山西一个的一个机构中,学习歌舞为他人提供表演,虽然没有太大的伤害但侮辱性十足。

算是对朝中朱允炆之旧臣的警告,所以没过多久这种声音就消失了,对于其他一些不是皇亲国戚的官员,自然可以直接入狱。

这其实是朱棣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很多过分“突出”的官员都是在牢狱之中被不知不觉地暗中杀死。

当然这些都是有专门人员给朱棣进行专门汇报,但有一日,朱棣在查看狱中关押的囚犯名单时,却被一位叫解缙的人吸引,朱棣当即询问,这人怎么还活着?

解缙之生平

此人早在朱元璋时期就已经入朝为官了,对于朱棣来说也算是三朝老臣,他出生于江西吉安,从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非凡的聪明才智,爷爷死于元朝末年的乱军之中,父亲解开一直是一种隐居的状态,总体来看,也算是个书香门第。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曾专门召见他的父亲解开,一起谈论国家大事,但此人依然没有当官的意思,在一番畅谈之后,毅然决然返回了家乡。

朱元璋当上皇帝的第二年,解缙出生了,因为家庭因素,母亲很早就开始教他读书。

或许是天赋使然,解缙五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背诵许多诗词,年仅七岁就可以自己写诗,所以被周围邻里称之为神童。十八岁的时候便参加了科举制,并高中解元。

一年之后赶赴京城参加殿试,和哥哥,妹夫一起考中进士,才气震惊朝廷上下,朱元璋在听说之后直接将其授予官职,留在自己身边成为近臣,主要职责就是根据皇帝的要求起草诏书,为皇帝讲经等。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解缙在十八岁的年纪就能担任这样的重任古往今来从未有之,所以更显得其意气风发,朱元璋也曾多次表达对解缙的赞美之情,称有这样一位少年才子供奉自己左右,实在是相见恨晚,还曾深情对他说,我和你虽然是君臣,但也像是父子。

对解缙如此的肯定让本就才华横溢的他更加肆无忌惮,其实文人天才之间的狂傲是十分正常的,但解缙却是凭借皇帝对自己的恩宠在宫中肆意横行,竟然开始指点朝政,弹劾朝中官员,这让朱元璋十分不满意,直接选择下降其官职,担任御史的职位。

朱元璋这样做的原因是挫挫他的锐气,让解缙有所收敛,但他本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御史的位置上依然豪放不羁,十分张扬,四处惹是生非,甚至还不分青红皂白,多次为被朱元璋定罪的人写状子伸冤。

于是有很多同僚都劝他不要太过分,如果无论什么事情都去插手,很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满,给自己带来麻烦,但他依旧我行我素,丝毫不为所动。

朱元璋看在眼里,认为解缙会给自己树立更多的敌人,所以便将其父亲召入京城将他带了回去。

朱棣时期的大难临头

当时的解缙并不知道朱元璋这是在保护他,所以一直在家中等待机会,一直到朱元璋驾崩,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为了得到新皇帝的赏识,竟然跑到京城来为朱元璋奔丧,这不仅震惊了朝臣,还吓到了朱允炆,在自己父母尚在的情况下如此举动,实在可笑。

一次朱允炆直接将解缙流放到了偏远地区,一待就是四年时间,这便是靖难之役的发生,朱允炆不重用的臣子,朱棣却是十分看重,直接将解缙提拔为翰林大学士,还参加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后来甚至将他提升为内阁首辅大臣。

但解缙依然没有收敛自己,完全不清楚什么事情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在朱元璋询问其关于太子册立的问题时,他竟当着另外一个皇子的面偏袒另一人,结果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子,朱高煦则对他十分憎恨。

明朝和当时的越南发生摩擦时,解缙极力劝阻不要出兵,认为此战对朝廷不利,但朱棣没有听,不但出兵还打赢了,这时候的解缙在朱棣面前已经快要丢失话语权了。

后来因为一次考试的问题,解缙被朱高煦嫁祸,称他评卷的时候不公平,朱棣知道以后大怒,直接将解缙赶出朝廷,还没等待执行,他又被另一个大臣诬陷,直接被朱棣关进大牢。

从当时朱棣的态度看,是完全没有出路的。

根据当时的记录,朱棣在后来看到狱中名册的时候,对手下锦衣卫头子说:“缙犹在耶?”此人也明白了朱棣的意思,便准备将缙犹不动声色地处理掉。

便在后来将其放出,还为他大摆宴席,当天正是元宵节,解缙以为自己还有机会,所以喝地烂醉如泥,随后锦衣卫便下令将其抬了出去,直接埋在了刚刚挖好的雪坑之中,解缙作为一代天才,就是这样悲惨的下场。

结语

如此看来,在皇帝身边当差,需要的不仅是才华,还必须有眼色,懂得收敛克制自己,否则就和解缙一样,或许前期能被当成刚正不阿,但因为得罪的人太多,最后便落得个不明不白的死亡。

参考文献

[1]刘立祥.解缙:一曲旷世奇才葬身雪窟的千秋悲歌[J].文史天地,,No.(07):60-64.

[2]王以雷.从“红人”变“弃子”:明朝首辅解缙的政治悲剧解析[J].领导科学,,No.(17):96-99.

[3]理钊.解缙之死,轻于鸿毛[J].民主与科学,,No.(06):75-78.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6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