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缉令画风奇特,怎么抓逃犯官员做到四

古代通缉令怎么抓逃犯?官员:做到四点,不画像逃犯也插翅难飞!文/武品文史今天小编刚看完一期现代破案纪录片,却在换台之时,发现其它节目正在播放古代一位衙役在张贴海捕文书的画面,而且嫌疑犯就在看热闹的人群里面。顿时让小编充满了好奇,因为海捕文书上面的画像真的让人不敢恭维,难道古人就凭借着一张小小的告示就可以抓到犯人?这让我不禁想到如今抓捕逃犯的技术。如今的技术可谓是让人目不暇接,什么人脸识别、指纹识别、摄像头监控,GPS手机定位等等,就算如此,仍然会有很多漏网之鱼。带着疑惑的心情,小编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终于知道了古代海捕文书为何能起到抓捕逃犯的作用了。第一,我们被电视剧有所误导,我们认为古人对于身份的认同,基本都是靠人认人,或者仅仅只有官府的名册记录等等。其实并不是这样,在古代也有类似于现在身份证的物品,这个物品在古代被叫做“照身帖”,而且根据朝代的不同,叫法也有所不同,最早的“照身帖”出现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日益强大的秦王朝经常会遇到刺客以及间谍,这些人混到百姓之中很难被发现,于是商鞅便发明了“照身帖”这个方法,在竹板上面刻上有头像和籍贯信息,秦国人必须持有,出城进城都要出示照身帖,而且官府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挨家挨户的进行“照身帖”的普查,如果没有“照身帖”的人一律按照间谍处理。从此以后,“照身帖”就流传至今变成了身份证。第二就是画像,经过大量的资料查阅后发现,其实古代对于海捕文书上的画像是非常严谨的,并没有电视剧中的如此夸张,虽然对比与现在的素描确实相差的太过抽象,但是基本的样貌特征还是会画得比较明显,所以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第三就是保甲,保甲也是商鞅首创,在古代的社会中,居民居住的环境都是以保为单位,如果在自己所在的保中出现通缉犯,如果有之情不报的情况被发现,那么就连累整个保的所以人,也就是所谓的:“全保连坐”。这种方法在封建社会就可以杜绝包屁罪犯的现象,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抓捕手段。第四就是悬赏,这也是最终的大杀器,也正是这一项措施,催生出了一种职业:”赏金猎人“,这种职业在古今中外都一直存在,他们凭借自身或者团队各项过硬的技能素质去赚取官府的这种悬赏。另外,古代地广人稀,明朝之前的中国人口在1亿左右,也就造成了人口的流动性非常的低,除非特别大的城市,很少能看到陌生的面孔。而逃犯他也是人,是人就离不开吃喝。而野外除了生存问题,还经常有豺狼虎豹出没。即便是杀人犯,也不可能在野外长期生存。所以,在海捕文书发布天下之后,百姓就会大概了解,一旦在本地出现操着外地方言的陌生面孔,肯定会被村民盘问甚至报官。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家不能回(保甲制度),城不能进(照身帖检查、普查)、野外待不了、外地去不了(海捕文书)的必死境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93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