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娄底经济开发区,有这样一个群体,为支援国家建设,他们满腔热情离乡背井、不畏艰难,英勇奋斗、辛勤付出,因工伤残,有的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个群体就是支持修建湘黔、枝柳“三线”铁路的民工。
上世纪70年代,为确保湘黔、枝柳“三线”铁路顺利开通,娄底经开区不少青壮年劳力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告别亲人,踏上征程,奔赴前线参加湘黔、枝柳“三线”铁路建设大会战。期间,部分因工伤残致病的民工没有得到康复就返乡了。返乡后受限于当时的经济和医疗条件,后续治疗中断,病痛加重。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越来越差,行动越来越困难,生活越来越艰难。
近年来,随着政府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落实,伤残军人、水库移民、精减下放人员等不少群体都得到了政策的扶持,落实了待遇。他们亲眼见证了亲戚、乡邻等落实了相关待遇,而他们却依然如故。为什么同样的政策得不到同样的贯彻?他们感到被冷落,被遗忘,委屈憋气,心理失衡。于是带着情绪、带着怨气相继到各级政府反映情况,要求按有关文件精神落实解决因工伤残补偿。区党委、管委会高度重视,区管委会主要领导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认真核查并尽快妥善处理。区来信来访中心主动揽责,担当作为,成立专案组,冒着酷暑入户调查走访,到外县市学习取经,多方筹集资金,亲自上门慰问,最终顺利解决了群众的诉求,赢得了群众的好评。
湘黔、枝柳铁路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距今40多年了。时间久远,时代变迁,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三线”建设早已成了历史名词,加上娄底经开区本世纪初才成立,有关部门对这段历史不是很了解。如今陈年旧事回返,落实处理谈何容易。群众利益无小事,尤其是伤残民工这个特殊群体,曾经是国家建设的有功之臣,他们因工伤残,生活困难、应该得到同情和关爱,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在没有资料、情况不清、把握不准的情况下,专案组前往涟源市、娄星区学习取经,查阅有关的原始资料,政策文件和“三残”民工花名册。了解他们的解决办法、资金来源、操作模式。在此基础上理顺思路、研究方案、作出安排。顶着烈日入户走访,对所有登记在册的铁建伤残民工进行全覆盖走访,面对面核实,特别是对失联人员,“查无此人”的核实更是仔细认真、严谨周密,刨根究底,问清查明,作好调查笔录,由当地村居委盖章,确保调查情况真实准确。经过近三个月的努力,有关情况调查得清清楚楚。年至年,娄底经开区参与“三线”建设有案可查的伤残民工共42人,已死亡21人,失联和查无此人4人,尚健在17人,其中因工重伤残1人,因工较重伤残2人,因工重伤无大碍1人,非原伤残引起严重行动不便2人,年龄最小的60多岁,最大的80多岁。
伤残民工问题,既涉及历史,又涉及政策,既是历史遗留问题,又是现实问题,事关群众利益,政策原则,社会稳定,必须认真对待。涟源市、娄星区认真落实上级有关政策,以群众利益为依归,圆满解决了伤残民工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伤残民工非常满意,社会反响很好。专案组借鉴两市区的成功经验,在澄清底数的基础上,向区管委会专题报告,按有关政策筹集专款落实解决伤残民工医疗补偿。为确保平衡稳定,工作人员主要做到了如下四点:一是认真学习(湘政办涵[]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湘黔、枝柳铁路建设因工伤残民工有关工作的通知,领会精神,掌握原则,明确要求,把准方向,确保查办工作不偏离政策规定,不突破政策底线,不违背政策原则。二是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向信访人宣传政策,耐心解释,入心入脑,声入心通,帮助伤残人员消除疑虑,克服攀比心理,放弃过高要求,配合政府做好工作。三是政策规定与伤残等级挂钩,该怎么补偿就怎么补偿,该补偿多少就补偿多少。四是严格纪律,不优亲厚友,不厚此薄彼,不弄虚作假,以原始档案记载为准,本公办事,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一碗水端平,自觉接受信访人的质疑和监督。
伤残民工是身体有缺陷的群体,饮食起居、生产生活、社会交往有一定的困难,且都进入垂暮之年,孤独感、疏离感、失落感不同程度存在。他们上访,就是希望社会对他们当年引以为荣的历史予以认同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