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门书院名人题字和对联释义
原创
过大江
鹿门静舍
-12-:05
收录于话题
#朱熹
1个
#理学
1个
#书院
1个
#对联
1个
01
“贵门”
是宋朝理学家朱熹所题。
宋淳熙七年(),浙东大饥,时任提举浙东常平盐茶公事的朱熹来嵊赈灾,访吕规叔于鹿门,并在鹿门书院讲学,朱熹与吕规叔素有交往,知吕氏一族家学源远流长,儒林英才辈出,为“文献世家,中原望族”,“山有良足应为贵,吕家又是名门望族以为贵”,故题写了“贵门”二字赠送于吕规叔,“鹿门”因此改“贵门”。民国《嵊县志》:“相传朱子访规叔于此,岩间有朱子书‘梅墅堆琼’四字,梅墅之西为访友桥,桥旁石壁有‘石泉漱玉’四字,亦朱子书。”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世称朱文公。朱熹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绍兴十八年()中进士,是年二十九岁。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北宋理学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曾为宋宁宗皇帝讲课。死后诣赠“太师”,封“徽国公”,赐谥号“文”。有诸多著作传世,《四书章句集注》还成为了当时钦定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者,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杰人。朱熹考中进士后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又大力振举全国各地书院建设。
02
“隔塵”“歸雲”
清嘉庆三年()重修鹿门书院时,赵睿荣书写,有“贵门隔尘,鹿门归云”之意。
“隔尘”是隔绝尘世,尘世是佛家道家所说的人世界、现实世界,那么隔绝尘世就是脱离凡世的意思。“归云”这两个字有归隐的意思,是谐音,就相当于不问世事,意思就是说归于尘埃或者是归于大地的这么一个思想比较广阔的意思。
赵睿荣,(-),字守能,婺东书法家,浙江东阳巍山人,天性敦厚,擅书法。清乾隆五十五年()庚戌乾隆八旬万寿恩科进士,是年二十九岁。曾历任绍兴、永康书院山长。清嘉庆三年(),鹿门书院重修,赵睿荣作为绍兴书院代表前来见证,并手书“隔尘、归云”四字,分别被置于鹿门书院内门洞上方。清嘉庆九年(),林则徐甲子秋中举,该科闽闱同考官即赵睿荣。嘉庆十一年()赵睿荣提调福清,升同知,曾委学生林则徐为书启,并日理公文夜授业。清嘉庆二十五年(),赵睿荣调任江西。清道光六年()赵睿荣病逝于瑞州府任,一生经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一生著述不倦,曾在蓟门与学生林则徐“挥塵论文”。在《东阳赵氏宗谱》中还存有序、引、传、赞、诗、铭的余篇。
03
“理学名宗”
为宋淳熙七年()朱熹来鹿门书院讲学时题写。此匾被挂于鹿门书院西厢房教室六扇门上方,对面是照壁,照壁上原有鲤鱼跃龙门的古图。此匾与照壁之间高耸着两棵棕树,活像两支大毛笔,又称照笔。棕树高大挺拔,枝叶常青,像正在挥手致意的胜利者,寓意着鹿门学子学业有好结果。
在宋淳熙年间,当时朝廷认可朱熹的理学,极力推崇。于是朱熹每走访一地都宣扬自己的理学,逢书院就题送“理学名宗”,逢县城就在城隍庙题写“溪山第一楼”,所以朱熹是一个非常喜欢题字的人。在嵊州市区城隍庙“溪山第一楼”是朱熹所题。在浙江金华磐安县双溪乡梓誉村的蔡氏宗祠有朱熹所题的“理学名宗”四字。在浙江缙云新碧街道三都村梅溪自然村也有“理学名宗”匾额,也是朱熹所题。江西玉山官溪有朱熹题写的“理学名宗”四字。台州的“溪山第一”,也是朱熹所题。无锡惠山古镇的“溪山第一”,也是朱熹所题。福建漳州南靖土楼,号称闽南碑林的云岩洞,朱熹曾题称“溪山第一”。福建泉州永春县湖洋镇的溪岩屏山(又名鼎仙山)上,朱熹也留题“溪山第一”。广东揭阳地都镇邹堂乡有一石匾“溪山第一”,落款晦翁,也是朱熹墨宝。
04
“古鹿门”
是鹿门书院创建者吕规叔亲笔所题。贵门村原名鹿门村,因后山时时得闻鹿鸣之声而名,宋淳熙七年(),朱熹来鹿门书院讲学,题“贵门”两字赠予吕规叔,于是鹿门村改为了贵门村,吕规叔书写“古鹿门”与之对应,将“古鹿门”三字置于更楼洞洞门上方。
吕规叔(-6),原籍安徽寿春,是嵊州贵门吕氏始祖,出身仕宦世家,初任婺州教授,后荐任监察御史,又任河南府推官等要职,以奉议大夫致仕归乡。年,时51岁的吕规叔,因与朝廷软弱派政见不合,弃官归隐,因妻子过氏的娘家是剡中,又爱慕鹿门山水之清妙,遂将全家从婺州迁居剡县西南鹿门山麓,筑别墅始在梅墅,并创建鹿门书院。宋淳熙七年(),浙东大饥,时任浙东常平茶盐史的朱熹得知吕规叔创建书院,弘扬理学,遂前来访吕规叔,吕规叔相迎于村囗桥上,此桥后名为“访友桥”,桥下泉水淙淙,声如佩玉叮咚,朱熹触景生情,欣然题字“石泉漱玉”,此泉因此又名为“文公泉”,朱熹又到吕规叔梅墅边晒书岩走访,见梅花遍地,像琼玉一样洁净,梅岩一色,又题“梅墅堆琼”。吕规叔侄子吕祖谦也前来鹿门书院授课,吕祖谦(—),字伯恭,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人,祖籍淮南寿州(治今安徽凤台县)。郡望东莱郡,人称“小东莱先生”。南宋理学家、文学家,许国公吕夷简六世孙、仓部员外郎吕大器之子。朱熹主张明理,陆九渊等主张明心,吕祖谦还进行了调停,兼取其长,强调以实用为依归,吕祖谦是宋理学浙东学派的创始人物,也是朱熹和陆九渊学术之争的裁判。吕规叔之子吕祖璟晚年也归隐鹿门,带乡勇习武,保一方平安。
6年,吕规叔八十二高龄,逝于白宅墅,子孙后代们将他葬于玠溪关阳岭脚的吕家样,名为牛蹄之原山坳,前有官印山,山脚有源远之小溪,此牛蹄之原也是吕规叔生前选定之风水宝地,也明示吕氏家族之田地山林管辖之边缘。
05
“怀忠荐福”
系宋仁宗在吕夷简死后特赐吕氏坟寺,曰“怀忠荐福院”。并御制怀忠碑诏立吕夷简墓侧。年吕规叔迁居剡中时此四字被带到贵门。
吕夷简(-),字坦夫,淮南郡寿县人,吕蒙亨之子,是吕龟祥之孙,是吕蒙正之侄。吕夷简入相宋仁宗朝,当相十六年,事无大小立而断之,为朝荐引人才决而务之,官至太保吏部尚书兼太子太保中书令,封秦国公,赠太师吏部尚书,兼太子太师中书令加授太尉同议军国大事。在职时曾三起三落,三次拜相又三次罢相。年2月拜相,年4月罢相,年10月拜相,年罢相,年5月拜相,年3月罢相。宝元初年(),吕夷简因风眩病倒。仁宗剪下自己的胡子送给吕夷简,说:“古谓胡须可疗疾,今剪须赐卿,望卿早日康复。”宝元三年春,吕夷简病重,仁宗召见了他,不让他下拜,扶他坐在自己面前,希望他在身体状况许可的情况下多多辅助朝政。庆元三年()吕夷简再三辞让,仁宗万不得已,允他以太尉致仕。年十月初三,吕夷简病故,时年六十六。仁宗临朝叹曰:“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宋史》(仁宗本纪)。令恤典从优,赠官太师、中书令,谥号“文靖”,后配享仁宗庙。御制怀忠碑诏立墓侧。特赐吕氏坟寺曰:“怀忠荐福院”。
06
“有勇知方”
系吕祖璟的上司题送。当年吕规叔之子吕祖璟欲辞官回乡尽孝时,宋宁宗授衔褒封三代,赐建演武更楼,长诗送行。吕祖璟官任淮南安抚使时的上司手书“有勇知方”赠吕祖璟。“勇”即有勇武之力,也指勇敢。“知”是知道方式阵法,也指练兵的方法;“知”又是通假字,是“智”,有智力超众之意。“方”为多义字,先表示方法的方,又意指方圆之地,表示吕祖璟管辖这一带的方圆顺昌平安。
吕祖璟(-),吕规叔之独子,字太诚。嵊州吕氏二世祖。幼时敏而果勇,通晓诗律。当时朝廷软弱,历受金国欺侮,祖璟从小立志为国振威,勤文练武,长大后官至淮南安抚使,当时的安抚使专司卫戌边境和维护社会秩序,由于安徽淮北、淮南当时已经是金、宋分治,淮南已属宋朝边境,安抚形势甚为严峻。吕祖璟治边“恩威明信,盗寇皆惊”,社会安定,时状元李易具折呈报朝廷,皇帝宋宁宗朱笔批曰“朕命璟保障江淮,能以勤励统率,寅睦同僚,协和参佐,训兵抚士,丕绩显之,当奖。”吕祖璟后因父亲吕规叔年事已高,欲回乡尽孝,皇帝宋宁宗赐建鹿门演武更楼。吕祖璟官任淮南安抚使时的上司手书“有勇知方”之匾额,吕祖璟回乡后将此字挂于鹿门书院东厢房。年吕祖璟病逝于贵门,享年71岁。死后赠“武公大夫”,墓葬于贵门乡坞岩坑芭蕉畈牛蹄之原。
07
“黌楼”
黌(hóng)又简为黉,在古代是学校的意思。又如黉序(古代学校的校训);黉门(学校之门);黉宫(学校的房子);黉校(学校的位置)。黌门也简为黉门。古有“黉门学子”、“黉门秀才”之称。又作黄(huáng)声,“黄”有正大高雅之意,“黄”又指古人校改书籍时用的颜料。
“农事既毕,乃令弟子群居,还就黉学。”——《后汉书·仇览传》。“也是黉门施教有方,犬子才得高中”,“黄门旧是黉门客,蓝袍新作紫袍仙。”——汤显祖《还魂记》。
浙江省嵊州市有王院乡王院村,王院是“黉院”舍繁就简而来。在南宋时为罗松乡丰乐里,南宋高似孙(-)《剡录》载:罗松乡下辖紫岩、双壁、中川、断金、丰乐5个里。南宋施宿成《嘉泰会稽志》(成书于1年)载:罗松乡在剡县西四十五里,管里五(紫岩、双壁、中川、断金、丰乐里)。在元末明初时,为黉院乡清泉里。清初时为清源乡清源里。年前,王院乡曾划归顺二乡。古时王院为暨嵊通道要地。据《嵊县(今嵊州)王院(黉院)张氏宗谱》:(明)永乐庚寅年()史原信《真六公归黉院序》云:“清泉之里有黉山,黉山之下有泉甘而土肥,或曰以其居高而俯视一世,故曰黉,或曰是山也。宋南轩(张栻(-),字敬夫,号南轩,南宋理学大师,史称南轩先生)诸君子尚讲学焉,故黉以院称。….…福泉史原信闻其言而壮之饯送而歌曰:‘黉之院繄惟子剏,黉之土风最古,黉之泉味冽而鲜,黉之景悠然不尽,窈而深千尺潭清绕而曲,四顾陆续嗟。黉之乐兮,乐且无穷。吾情之适兮,吾性可通流。佛逃禅兮,将安所终。息邪说兮,不復容寻芳泗水作圣功。脍鲈鱼兮,携美酒。从之于黉兮,炙道学之余风。’——永乐庚寅()春日友史原信序”。
08
日月两轮天地眼
诗书万卷圣贤心
这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所题。
此对联原为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的楹联。意思是说,天地因日月得光,人靠读书致圣。朱熹是北宋以来理学思想之集大成者,是孔子之后中国封建社会最大的思想家,朱熹倡导“去人欲,存天理”,并根据这一道德哲学,对历代文学典籍重新作了系统整理与解释。
上联以日月作喻,将炽热发光的太阳和洁白明亮的月亮喻为天地的两只清澈的眼睛,时刻注视人们的视听行动。因此,做人就要顺天理,去贪欲,襟怀坦白,光明磊落。
下联所指的圣贤,乃是道德才能极高之人,经书诗文则是圣哲先贤智慧的结晶。联语劝导人们只有善读万卷诗书,才能领悟圣贤之心,净化人们的心灵,达到圣贤所期望的境界。从养生角度说,顺应自然,清心寡欲,读书养性,也不失为修性养生的一个途径。
09
北府衣冠望族
南渡文献世家
“北府衣冠望族”,吕姓发源地在今河南省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姓繁衍在今陕西西安、河南南阳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秦朝时期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汉代吕姓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我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吕迁始于汉代,迁浙江、江苏,还有云南、四川一带的。两宋时期是吕姓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姓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姓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全国的大姓地位。
北宋大臣吕蒙正,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太平兴国进士第一,太宗、真宗时三度任宰相,以敢言著称,知人善荐,太宗夸称京城繁盛,他却说城外还有很多因饥寒而死的人,能奖掖后进,衣服袋中有名册,分列各类人才,每遇朝中选贤士,便从夹袋中取出名册推荐。他所推荐的吕夷简、富弼,后来都成了名相。辞官回乡时还以“弭兵省财,古今上策”为言。
北宋大臣吕公著,字晦叔,寿州人,是吕夷简的儿子,庆历年间进士,历官颍州通判、天章阁待制兼侍读、蔡州知州,神宗时为翰林学士兼侍读,知开封府,后任御史丞,修《英宗实录》。反对王安石变法,又弹劾奸邪。哲宗时,与司马光等并为宰相,致力于废除新法。司马光死后,他独秉朝政,废王安石新科举法,位至司空、同平章军国事。立朝正直,办事公正。“由于吕公著自身的出色成就,又重视家族的教育事业,终于让吕氏家族得以延续兴旺:在吕公著之后,吕家在两宋时期又出现了8位进士。在此后百余年的时光中,吕氏一族的重心逐渐偏向讲学育人,让吕家世代教育人才辈出。吕公著之子吕希哲,世称“荥阳先生”,兼具儒、佛两家学问,主张“人应以修身为本,修身则以正心诚意为主”。而吕希哲的孙子吕本中更是南宋著名诗人、词人,著有《东莱先生诗集》。总之,北宋官员与学者吕公著,通过为国为民忠心耿耿地努力工作,不仅继承与发扬了家族的优良传统,而且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让吕氏家族延续兴旺发达。他的人生经历启发我们,出身在优越家族的人,自己还应身先士卒,为国为民创造佳绩,同时注重教育事业,注意培养优秀的接班人,只有这样,才能延续家族的良好传统,让兴旺的家族代代相传。
元祐三年(),吕公著恳辞相位,后朝廷任命他为司空、平章军国重事。这创造了一个奇迹:自宋朝建立以来,宰相以三公平章重事的只有四人,而吕公著与他的父亲吕夷简就占其二,他们父子俩人给吕氏家族增添了荣耀。开启吕学,传承吕氏家族自己做出成就并不够,优良的家风还需要有人去传承与发扬。吕公著深知这一点,他也实实在在为此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宋代学术史上,吕公著开启了吕学端绪。吕公著一门登在《宋元学案》者有七世17人。吕公著非常重视教育,如他在颍州时,欧阳修当时为颍州知州,焦千之(当时地方上博学多才、品德高尚的知名人物)刚好住在欧阳修处,吕公著就招请焦氏为自家诸子的老师。从此在吕氏家族中,内有吕公著夫妇督导,外有焦千之等人的严格教育。吕公著还多方聘请名师,使得吕氏家教促成了吕学学风的形成。清人黄百家说:“吕氏家教近石氏,故谨厚性成。又能网罗天下贤豪长者以为师友,耳濡目染,一洗膏粱之秽浊,惜其晚年更从高僧游,尽究其道,斟酌浅深而融通之”。
“南渡文献世家”,吕学至南宋吕祖谦而发扬光大,其流风所及,直至明清。南宋时期,汉人饱受金兵欺侮,中原成了失地,淮河成为了南方北方的界限,这“南渡”之意自然是渡过淮河,朝廷和中原百姓大部南迁,将大量儒家理学思想带往淮河以南,因此江南学术开始分歧。吕氏家学虽然博杂,但他们受二程思想影响很深。吕希哲曾与程颐共同师事胡瑗,后来又师事程颐,其子好问、切问也曾受业于程氏门人尹,吕祖谦不但从家学中接受了二程思想,还对其在时代上相接替的。南渡之后,被誉为“南渡洛学大宗”。他对程颐的《伊川易传》特别推崇,认为这部书是“不可不朝夕讽阅”的重要典籍。这些事例证明,吕祖谦受二程理学思想的影响很深。因此,在他的“天理”论中,把“理”或“天理”作为自己哲学的最高范畴。吕祖谦得益于中原文献之学,以史学见长,兼擅经学,就如同《宋史·吕祖谦传》所说,“祖谦之学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献之传”。
由于“吕学”不私一说,其眼界比较开阔,态度比较客观,吕祖谦不仅容纳了朱熹的“理学”和陆家的“心学”,同时还吸取了永嘉学派的一些唯物主义思想,如在宇宙万物生成的问题上,认为万物都是禀受了天地一元之气而产生的。宋淳熙七年(公元年),浙东大饥,时任浙东常平盐使的朱熹来嵊赈灾,访吕规叔于鹿门,并在鹿门书院讲学,朱熹与吕规叔素有交往,知吕氏一族家学源远流长,儒林英才辈出,为“文献世家,名门望族”,故题写了“贵门”二字,鹿门就改为贵门。鹿门书院现存楹联“北府衣冠望族,南渡文献世家。”正是当时朝廷和社会对吕氏家族的讴歌与赞美。
10
竹好能留客
云多不赠人
从南宋到今天,更楼洞外始终都是满山竹林。吕祖璟归乡奉亲养老时,宋宁宗有御赐“绿竹杖引”。《宋宁宗送吕祖璟归鹿门》中有:“……碧梧翠竹映潇洒,……爱亲奉国两不忘,令誉兼全忠与孝”。竹子始终代表着规叔公和祖璟公的气节,更楼洞外的白云也代表着规叔公和祖璟公的高洁品格。
古代人认为竹子是有气节的象征,不肯折腰,竹子在植物中被称为君子,所以宁可吃的饭里面没有肉,也不能在生活中缺少了应有的气节,人争一口气,所以人活着应该有骨气。尤其过去的人更看重人的气节。苏轼曾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意思是“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此诗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
南朝陶弘景在《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写道:“山中何所有?岭山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在迷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像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赠一样。可见即使是白云对于一个高士来说也是不可轻易相赠的,因为心中的云是独具往来的,是毫无牵绊的。
《嵊县志》(民国)。
《剡录》(南宋高似孙)。
《东阳县志》(道光)。
《缙云县志》。
《嘉泰会稽志》(南宋施宿成)。
《吕氏宗谱》(贵门)。
《张氏宗谱》(王院)。
《文献通考·卷十一》。
《宋史》(仁宗本纪)。
《宋史》(吕夷简传)。
《宋史》(朱熹传)。
《宋史》(吕祖谦传)。
《宋史》(吕祖璟传)。
《宋史》(宋宁宗)·卷三十七·本纪。
(感谢志云叔提供吕氏家谱资料,感谢冬梅姐修改,感谢吕家姐姐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