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白癜风抗白梦 http://pf.39.net/bdfzj/131210/4305593.html
满族作为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娴熟骑射。早在三千年前,满族人就已经开始使用弓箭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历经沧桑,虽然有过兴衰,但是骑射习俗一直未曾改变,剽悍风姿依然存在。
特别是在明朝末年,满族人能够在军事装备、文化、经济都极为落后的情况下,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明军,战胜农民起义军,夺取全国政权,进而建立清王朝,其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依靠八旗骑射制度来实现的,对八旗骑射制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八旗骑射在满清中的地位和崛起
公元年,明朝末年,建州女真族部落酋长努尔哈赤先后吞并女真族其他各个部落,并在年建立后金汗国,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并以海西女真族和建州女真族为基础,吸收部分朝鲜人、汉人等,经过长期民族融合,形成满族。在满族内部建立了八旗制度,将国语和骑射等定位满族习俗。
1.以八旗骑射为立国之根本。
满族早在以农耕和狩猎为主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勇敢尚武精神,规定满族人家凡是生了男孩的,都必须要在门前悬挂弓箭表示祝贺,在男孩长到六七岁的时候,就要开始用木制的弓箭来练习射箭;而满族女子也和男孩一样,经常执鞭策马奔驰。
满族十来岁的儿童都可以佩带弓箭相互骑马追逐,由此可见满族骑射风俗十分兴盛。到了清朝初期,骑射之风在满族人中更加兴盛,满族统治者出于战争和健身需要,经常要练习骑射,并定期在关外进行围猎。满清统治者不仅对于自己严格要求,而且对于其八旗子弟也是如此,严格要求八旗子弟必须自幼练习骑射。
国语和骑射是满族人的两大根本习俗,满清政府规定八旗子弟必须要定期参加这两门功课进行考试,只有年龄超过六十岁才能够被免试。在各个私塾学堂中也必须要开设骑射课程,而武举和武学是骑射的必修科目。在康熙二十八年,康熙皇帝下诏曰:“满洲人本来就是以骑射为根本的,学习骑射和读书是不会相互冲突的。参加举人和进士考试的,也需要练习骑射之术。
”在雍正四年,满清统治者再次重申:“自本朝开国以来,历代帝王都精于骑射,这在以前也是十分罕见而不能相比的。八旗子弟无论长幼贵贱尊卑都练习骑射,没有一个人不精于骑射之术的。现在的文人学子也必须首先练习骑射,只有合格以后才能够参加考试。”
在满族中,所谓的骑射就是指要能够一边骑马奔驰,一边拉弓射箭,并能够准确射中靶心,而这也是满族人的专项和特长。所有的考试只有在参加骑射考核并合格以后才能够被允许继续参加各种文试。在此严格要求之下,满族人中出现和流行了许多骑射娱乐体育活动。
当时的许多达官贵人在家休息的时候,都是以骑射为娱乐项目,经常约几个朋友聚在一起进行骑射比赛,而且在当时满族人家中以骑射来会友的种类还比较多。例如,有射绸、射花篮式、射香火、射簇、射鸽子、射羊眼、射兔等具有较高技巧的骑射方法。
仅以射绸为例,人站在远处对着方寸悬挂的布绸张弓射箭,而射香火则更难,就是在黑夜中,对着点燃的香火进行骑射,难度很大,只有骑射技术特别高超之人才有可能射中取胜的。正如恩格斯所言:“弓、箭、弦已经是复杂的工具,发明这些工具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较发达的智力,因而也要同时熟悉其他许多发明。”因此,满族人能够娴熟运用骑射之术,是在其长期的生产、生活、战斗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清朝初期,政府强行规定八旗成员必须要遵从的一个国家政策。
在满族人入关夺取全国政权以前,清太宗皇太极就曾经对八旗兵的精湛骑射之术十分自豪,并夸赞道:“我们的兵士,虽然刚刚开始人数不多,但是因为精于骑射之术,所以能够在战斗中战胜对手,夺取城池。天下其他人也称赞我们的士兵能够立则不动摇,进则不回顾,威名赫赫而驰骋天下,无人敢与争锋。”乾隆皇帝也曾经自我夸耀道:“曾经有人说过,我们只需要有上万满族八旗骑射就可以横行天下,无人能敌。
现在我身边的这些巴图鲁侍卫,章京等才有上百人,就有抵挡上千人的勇猛。”并且为了进一步巩固满清政权和满族人对全国统治,满清统治者想方设法促使八旗子弟保持这种精于骑射专长。满族人的祖先一开始是居住在赫图阿拉一带,但是当他们在攻取沈阳并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在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在融合的过程中,开始向封建制度进行转变,满清统治者虽然顺应了这股潮流,但是却时刻告诫满族人要保持国语骑射习俗。
清太宗皇太极多次提到满族人在衣服语言方面必须要继承传统,要能够保持骑射练习,增加自身武功。道光皇帝在诏书中也曾经提到过,八旗的根本是骑射,所有八旗子弟必须要更加注重骑射,并因此规定所有八旗子弟必须都要通过骑射考试以后才能够读书考试,进而才能够被录取。
2.八旗成员以骑射来增强民族凝聚力。
在历史上,满族人是由氏族社会进行到奴隶制社会,并再由奴隶制社会迅速过渡到封建社会,迈出满族向前发展的重要一步。满族统治者为了对各个部落进行统一,把分散的满族人都统一编制到八旗组织之中,从而使八旗具有生产、行政、军事三个方面的职能,为了进一步强化八旗制度,加强军事实力、增加民族内部团结,大力提倡练习骑射。
在满族人入关之前,皇太极就曾经指出:“之前儒臣库尔、巴克什达海等人多次劝我要效仿汉人服饰,改变满族人的衣冠服饰,我没有听从。他们因此认为我不听取建议,但实际上如果我们都像汉人那样,穿着宽衣大袖聚在一起,左手持箭,右手拉弓,突然遇到硕翁科罗图鲁劳萨之类的人进攻,我们怎么能够抵抗得了?
如果我们废弃了骑射之术,穿上宽衣大袖,只能任人宰割了。我说这话,其实是为我们满族人子孙考虑的。为了防止后世子孙忘记这个制度,废弃了练习骑射,效仿汉人习俗,所以我常常为此而十分思虑。”从皇太极的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满清统治者为了使其处于军事优势,十分重视八旗子弟练习骑射,时刻让八旗子弟保持一种常备不懈、训练有素的状态。
并因此而制定出八旗子弟具体考核规定:如果一个人站着射中十支箭,骑马射中五支箭,或者站着十支箭射中七个靶心,骑马十支箭射中三个靶心的,都是高手,要给予奖励的,如果两个都射不中的话,必须要接受鞭刑。镶黄旗出身的满族高官鳌拜的重孙因为骑射之术不好,而被取消了补授佐领的资格,正黄旗出身的满族人常安也因为骑射平常,不谙国语,从而被送到精于国语骑射的吉林地区进行学习。
乾隆皇帝十分重视八旗骑射,他不仅三番五次告诫满族人要保持国语骑射习俗,而且本人也精于骑射,经常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练习骑射,几十年如一日。他曾经提到说自己十二岁就跟从康熙皇帝学习骑射,每次射中靶心的时候都能够得到康熙皇帝的褒奖。
他对一些八旗子弟借口学习汉语而拒绝骑射做法十分不满“,八旗读书人,假藉词林授。然以染汉习,率多忘世旧。问以弓马事,曰我读书秀。及至问文章,曰我旗人胄。两歧失进退,故鲜大成就”。由此可见,满清统治者十分重视国语骑射这个传统习俗,并希望通过练习骑射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八旗骑射制度的衰落
骑射作为满清八旗制度基础和当时的一项国策,虽然满清统治者高度重视骑射,但是它还是避免不了走向衰落的命运。随着满族和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融合,以及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代表着游牧民族重要标志的骑射也开始走向了衰亡。清朝初期,统治者在夺取政权以后,竭力使八旗兵保持练习骑射之术的传统,但是实际上八旗兵在入关以后,其战斗力日趋衰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康熙年间,湖广提督徐治都曾在上书中提到“:荆州经大兵防戍,专备不虞。满兵往已多日矣,并未杀立功,而绿旗兵数经大破贼。此后提督徐治都所上破贼章疏拟嘉奖温旨,议叙票签以进。”由此可见,早在康熙年间,八旗兵已经开始不再练习骑射之术,战斗力已经今不如昔了,到了乾隆年间,这种趋势更为明显。
仅以当时驻守在广州和福州的八旗兵为例,从台湾经行广州的官员都说驻守在广州的绿营兵战斗力较强,但是对于同样驻守在广州福州的八旗兵却没有提起,八旗兵战斗力和绿营兵丁相比已相形见绌。以前,驻守在福州的八旗兵在出征前还能够出点力,但是这次从福州出发的八旗兵到了台湾以后,最多也只能是排个队、走走路而已,毫无战斗力而言,十分可耻。
八旗兵不仅不能够保持其善于骑射的民族传统,甚至是对于字数不多的履历花名册竟然也难以全部用满族文字进行填写了。到了乾隆末年,即将提拔的八旗兵虽然还可以用满族文字来书写奏章,但是到了后期却不得不用汉字进行誊抄,越往后来,这样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不但那些久居关内、驻守内地的八旗兵不能用满族文字书写家信,甚至是那些驻守、生活在关外的八旗士兵和土人也都开始使用汉字,知晓满文的人为数不多了。
随着数百年的八旗骑射制度的解体,保持了一百多年的,极具清朝特色的木兰行围制度也开始走向解体。不仅国语不再被满族人所学习,骑射作为满族八旗子弟练习之术也在高度发展中的封建农业经济的影响下而开始流于形式。
总结
虽然曾经为了维护政权而发挥重要作用的八旗骑射已经开始走向衰落,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八旗骑射曾经深深影响了我国的历史进程,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满族一个重要的标志。
参考文献《评析满族骑射之变迁》《八旗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