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靖十九年(即公元年),当时身处荆州城的辽王朱宪?(jié)下令处决了其府中的一名护卫。
更不用说,辽王朱宪?的性格极为残忍,他对王府中的侍从动辄施加体罚,轻则呵斥重则鞭笞,完全没有任何宽容与仁慈可言。
护卫的名字是张伟,人们都称他为张镇。
张镇这个名字平淡无奇,毫不起眼。如果他的命运不发生奇迹般的转折,那么他可能会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最终平淡无奇地离世。
虽然大明朝的王爷并不掌握实际权力,但他们毕竟是皇室成员,尊贵而显赫。在荆州城这个小天地里,王爷的地位就如同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让人难以攀登和逾越。
然而,张镇家中有一位孙子,他在婴儿时期被亲切地称为“白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取字为“叔大”,号“太岳”,人们尊称他为“张江陵”。
这绝对是一位历史上罕见的杰出人物,他的地位无可替代,真可谓是千年难遇的奇才!
年幼的张居正,自小便展现出非凡的读书天赋,他的智慧仿佛天生而来:无论是阅读还是背诵,他都能迅速掌握,甚至在谈笑间便能编织出优美的篇章。
因此,在府学就读期间,张居正的才华引起了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注意,他亲自为张居正改名,称之为“居正”。不久之后,张居正的才华又得到了湖广巡抚顾璘的赏识,顾璘更是毫不吝啬地将自己身上的犀带赠予了他。
明代科举的魅力确实难以抗拒:只要你在考试中表现出色,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那么一切难题都将迎刃而解。在那个尚未形成金融市场的时代,对人才的投资无疑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年,即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的进士名单终于揭晓。
这一科被誉为明清科举制度下的状元之选,堪称真正的英才荟萃之地。
经过激烈的角逐,年仅23岁的张居正在考试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荣获二甲第九名的好成绩。
尽管未能名列前茅进入翰林院,但二甲第九名的成绩仍足以获得参加庶吉士馆选的资格。
张居正因其卓越的才华和学识,顺利成为庶吉士,并在散馆之后顺利进入翰林院,开始了他作为“储相”(即宰相的后备人选)的职业生涯。
此刻,翰林院掌院学士之职暂由吏部侍郎徐阶代行。
经过之前在庶常馆的学习,徐阶对张居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大加赞赏,随后便将其收为门生,悉心教导。
在徐阶的全力栽培和大力支持下,张居正得以茁壮成长。
在年,也就是隆庆元年,张居正正式成为了武英殿大学士,并且兼任了礼部尚书一职。
在这一年里,辽王朱宪?受到了巡按湖广地区的御史陈省的指责,结果导致他失去了真人的尊称。
经过一年的时间,郜光先,身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再度发难,罗列出十三项罪名对某人进行弹劾。因此,他不仅被剥夺了王爵的身份,还被从宗室名册中除名。最终,他被圈禁在一座高墙之内,度过了悲惨的余生,直至离世。
在那个时期,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都有声音指责是张居正导致了辽王朱宪?的失势。
在大明朝时期,内阁大学士若决心对付一个王爷,实际上并非难事(事实上,那些令阁老束手无策的人,整个大明朝也屈指可数)。
即便内阁成员李春芳和陈以勤都直接向张居正提出了这一问题,张居正却选择了一种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的模糊态度,这样的回应实际上已经清楚地表明了他的立场。
由于后来陈省和郜光先都获得了张居正的器重和提拔。
以善良回应恶意,那又该如何对待善意呢?在这件事情上,张居正的行动是无可非议的。
“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这句古训,似乎只被辽王朱宪?部分地铭记在心,他只记住了前半句,而忘记了后半句的重要性。
然而,后半句话却被忽视了。
在明朝,科举考试犹如一座精心雕琢的宝塔,虽然八股文的表达方式显得生硬且难以理解,但整个科举体系却以其极致的公正性而著称。科举考试的流程之严谨,几乎将所有潜在的舞弊可能性都扼杀在摇篮之中,使得整个选拔过程公正无私,毫无漏洞可言。
严嵩身为内阁首辅,其子严世蕃却未能通过进士考试。
徐阶身为内阁首辅,其子徐璠却同样未能成功通过进士考试。
即便是显赫一时的世家大族,如果三代之内无人能够科举中进士或举人,最终也难逃沦为普通家族的命运。
即便是最贫寒的家庭,只要家中有一名子弟成功考中进士,甚至跻身一甲之列,那么这家人的地位和声望都会迅速提升,从而光耀门楣。
PS:在谈及此事时,我不禁联想起了《小李飞刀》中李寻欢的显赫家世:他们家一连出了七位进士,而且父子三人都是探花郎。这样的家族背景,在整个大明王朝都是极为罕见的,他们完全可以傲然挺立,甚至可以说是横着走——这并不是夸张,而是事实上的确如此。
想象一下,一个家族中竟然有七位成员都成功考取了进士,这样的盛况究竟意味着什么?再者,若是在这同一家族中,有三代父子都身居宰相之职,这又将是一种怎样的概念呢?
这些人在科举考试中同年上榜,有的成为了自己的老师,有的则在出仕之后成为了考官,并收纳了众多的门生。这些关系错综复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络。
隐藏在背后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其恐怖程度简直无法想象。
李寻欢的地位显赫,即使是皇帝也要对他礼让三分。若有人胆敢冒犯李寻欢,无数人会争先恐后地献上自己的头颅以示敬意,竞相讨好。
毫无疑问,若拥有深厚的家族学术背景,不仅能使你在求学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目标明确,而且还能助你掌握科考的必备技巧,从而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因此,在科举考试中,他们相较于普通家庭而言确实具有某种优势,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以明代为例,90名状元中,有43人的父辈或祖辈曾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包括进士和举人在内。这显示出科举制度在当时的家庭和社会中具有显著的影响力。
然而,这也揭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有47名状元并非来自科举世家,更令人惊讶的是,其中不乏自幼家境贫寒的状元。
以弘治十二年己未科状元伦文叙为例,他出身贫寒,生活拮据到连喝粥都要依赖他人的施舍。幸得蒙学先生的慧眼识珠,看出他的聪明才智,因此允许他免费入学读书。正是得益于这样的机会,伦文叙最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曹鼐在宣德八年的癸丑科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状元;顾鼎臣,虽曾一度家境贫寒,甚至沦落到无家可归的地步,但他在弘治十八年的乙丑科考试中勇夺状元;还有万历二十六年的戊戌科状元赵秉忠,他们都是出身于普通家庭,却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赢得了这一殊荣。
经过不懈的努力,这些人在科举考试中一举夺魁,最终荣登一品大员、身居朝廷重臣之列,甚至跻身内阁首辅之位,掌握国家大权,为国家的兴衰把舵定航。
这种迅速的社会地位提升,无疑为广大普通家庭的孩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和机遇。
实际上,不仅是考中一甲状元,即便是获得三甲进士的荣誉,甚至只是考取举人的资格,也都是一种颠覆命运、改变家族命运的机会,足以使家族地位焕然一新。
在明代,当一个平民家庭的孩子成功中举时,他的邻里会立刻行动起来,手持沉重的锤子和锋利的斧头,将这家的门窗彻底破坏,直至面目全非。
寓意着脱离旧有环境,步入全新境界。
确实,科举制度对于参与者的经济投入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不仅仅包括了日常的读书学习所需的费用,还包括了参加科举考试所需的报名费、保证金,以及前往考试地点所需的交通费、食宿费等。此外,为了表达对师长和考官的敬意,考生们还需要支付一定的孝敬费。
任何一个这样的开销,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足以让他们陷入困境。
因此,有人持此观点:普通家庭难以培育出进士甚至是秀才,那些所谓的平民状元不过是虚构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掩盖社会的不公和宣扬虚假的繁荣。
然而,这种观点却未能充分考虑到当时社会背景下所存在的一个独特现象,那就是整个家族的共同努力与支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举族之力”。
在明朝时期,农村基层社会主要由宗族构成,人们大多选择与自己同族的人聚居在一起。
这个村落主要由同一家族的人组成,族老和族长负责维护村庄的秩序和规矩。他们不仅是族群的领袖,也是村庄秩序的重要支柱。
在那个时期,农村的生产资源十分稀缺,因此各个村庄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这种竞争不仅表现在钱粮赋税的分配比例上,还涉及灌溉用水的分配以及山地的划分等诸多方面。由于这些利益冲突,村庄间的械斗变得十分频繁,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如果一个村庄的宗族中哪怕只出现一名秀才,他们在与官府交涉时也能获得显著的优势。这是因为秀才享有特权,不必向官员下跪,有能力联络同窗好友,甚至可以直接向官府陈述案情。这些特权使秀才在解决纷争和冲突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从而给所属的宗族带来好处。
当一个村落的宗族中出现了一位举人时,该村落的全体居民都有机会通过“捐献土地”这一方式,大幅度减少他们需要缴纳的税收额度。由于举人的地位与知县相当,他们在处理村庄内部纷争时,自然就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如果某个村落的家族中有人考取了进士,那么这个村子就有资格在村口树立一座巍峨的牌坊,作为荣耀的象征。邻近的村落都会自觉让步,不敢与之争夺利益。而一旦这位进士的成绩位列二甲甚至一甲,当地的知县也会主动站出来,为该村落争取利益,丝毫不敢有半点怠慢和得罪。
因此,在那个时代,只要一个家族中出现了有读书天赋的子弟,这个家族必定会齐心协力地支持他,即便是家族中最为吝啬的成员,也会毫不犹豫地奉献出自己的积蓄,以确保这位子弟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资源稀缺的乡村环境中,每一天都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尽管这些农户可能并未接受过多少教育,但他们的生存智慧却不容小觑。
“地薄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一古训在当时广为流传,这句话恰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那些贫穷落后的乡村宗族,对科举考试的投入往往更加坚定和慷慨。他们深知,唯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为家族带来荣誉和改变命运的机会。因此,尽管家境贫寒,他们仍愿意倾注所有的资源和希望,让子女接受教育,以期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为家族争光。这种对科举的执着和投入,正是贫困乡村宗族对教育和家族荣誉的坚守和追求。
更不用说,那些天资聪颖、对读书充满热情的人,自然会引起有识之士的注意,从而得到他们的投资与支持。
吕不韦曾言,投资于珠玉,所获之利至多十倍;然若投资于人才,则可能收获万倍之利。
因此,在明朝时期,对于想要改变命运、出类拔萃的人来说,家境贫寒并非最大的障碍,真正的挑战在于是否具备足够的读书天赋。
"皇权尊重英才,文章启迪众人",在明朝时期,科举考试为各个阶层提供了流动的渠道,只要家族三代内无人从事卑微职业,任何人都有机会一试身手,奋力争取功名。
具备卓越的天赋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经过不懈努力和刻苦学习,最终能够脱颖而出,名列前茅,获得翰林院的青睐,进而踏上成为储相之路。在熬过漫长的资历积累后,最终可能掌握巨大的权力,成为权倾天下的重要人物。
如果你的天赋并不出众,不要怨天尤人,而是应该踏实努力,去耕种自己的土地,培养好子孙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