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变姥姥起争议,方言普通话你

白癜风怎么冶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0317/4791351.html

近来,外婆变姥姥起起不少争议,关于方言普通话的问题,不同地域的人、不同立场的人都有不同看法。

为什么一定要让“外婆”和“姥姥”分个胜负呢,对方言分布缺乏全面认识,历来都是狭隘的地域文化思想。

有人认为“外婆”属于南方,“姥姥”属于北方,于是我妈妈的妈妈和娘亲的娘亲开始PK,热闹吧?语言学专业人士认为,无论外婆还是姥姥,其实都是通用语言,只是出现时间不同而已。

借鉴一位长者的观点,他是从语言障碍矫正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的,他认为普通话和方言是平等的,无论从地域上,还是时间上,都不该成为对立面。

从语言障碍角度看,有的方言对于其他地域的人来说,可能听不懂,但并不妨碍当地人的使用和交流,方言不是语言障碍,可以看成是约定成俗的一种语言习惯。

从文化角度看,任何方言都继承了各自地域历史的文化脉络,是一种民俗文化的情感认同,特别是中华悠久的历史中,各民族、地域都高度认同“家”文化,试问异国他乡相遇,哪有比乡音更亲切的存在呢?

不可否认有些语言因为历史和人口原因已经消失,或处在消亡的边缘,随着语言的消失,那些没有被记载的文化可能也会遗失在历史长河。

包容、认同是文化复兴的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是文化复兴的标志,何必用一种方言去诋毁另一种方言呢?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传承,各地区的语言差异化也很大,为了方便更多人的交流和经济发展,需要一种统一标准的语言、语音,于是普通话就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普通话是以方言为根源发展起来的,一脉相承,都是中国话,没有高低贵贱只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不同地域对方言有偏见呢?无非是发音习惯不同,可能给交流带来不便。

比如:我国方言总体描述为5+7,即5大北方方言,7大南方方言,依次为:

北方:东北官话、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南方:江浙方言、赣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闽北方言、客家方言

以上大类之下又有若干小类,且层次繁杂,数不胜数。比如四川人方言中鼻音、边音不分,平舌、翘舌不分,H音与F音不分。

这些方言发音的特点不同,甚至用词、语法习惯也有些差异,那么就需要普通话作为媒人来帮忙进行调和一下。

这些年一些带有各自方言特点的普通话异军突起,比如川普,广普等,体现了其背后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更体现了一个多元、开放、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

最后一个栗子:

我们从事语言障碍矫正工作多年,接触了很多语言障碍者,比如“大舌头”、“发音不准、吐字不清”,很多孩子从南方、西北地区慕名而来,家长操着一口浓重的方言,但并不反对孩子用普通话进行语音矫正。

因此,对于这个问题,让我们多一分理性,少一分狭隘,给后代子孙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宝藏吧!

如果你还不认同这个观点,那么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后一个栗子!

如果把《木兰辞》的方言换成现代普通话,会怎样?还有美感吗?朗朗上口吗?

木兰辞

(原文来自知乎上一位大神的创作!令我豹笑好久!)

织布又织布,木兰当门织。

没听织机动,只听女叹气。

问女想什么,问女念什么。

女没想什么,也没念什么。

昨晚看文书,皇帝大招兵。

那么多名册,都有爸爸名。

爸爸没大儿,木兰没哥哥。

只能买装备,代替爸爸咯~

东市买匹马,西市买坐垫。

南市买马勒,戈壁买长鞭。

早上告别爸妈走,晚上睡在黄河边。

听不见爸妈喊女声,只听见黄河流水哗啦啦。

早上从黄河出发,晚上就到了黑山。

听不见爸妈喊女声,只听见燕山骑叫喳喳。

到处去打仗,翻山就像飞。

北风传递打更声,月光照拂铁甲衣。

仗打多了各种死,壮士十年侥幸归。

归来见皇帝,皇帝坐龙椅。

记个特等功,发很多芒霓。

皇帝问要啥,木兰不当CEO。

愿骑千里马,送我回家去。

爸妈听女来,相扶出城墙。

姐姐听妹来,坐门口化妆。

弟弟听姐来,磨刀宰牛羊。

开我东屋门,坐我西屋床。

战袍脱光光,穿上旧衣裳。

窗边梳头发,对镜抹彩妆。

出门看战友,战友很惊慌: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王。

公兔脚乱蹬,母兔眼咪咪。

俩兔一起走,公母分得清?

所有的栗子都扔完了,看完文章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41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