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曾资助一卖字穷书生,待其考取功名后,雍正写了一个字,让他看。没想到,他说了一句话,让雍正微微一笑,“再去卖3年字。”
雍正还是皇子时,经常陪着康熙微服私访。所以,在能独挡一面时,他经常微服出行,广结侠义。
一次,他去杭州游玩,一出涌金门就看见一个书生在那卖字画,只见那画风精妙、字迹有力。雍正觉得还不错,“帮我写一副对联吧。”
书生一听,赶紧起笔就写,心里乐开了花,“这可是送上门的生意,今天终于开张了。”
书生书写完后,将对联递给了雍正,但他却直皱眉头。
雍正指着其中一个字,“这是不是写错了?”书生一抬头,只见雍正指着的那个字是“秌”,这个字像极了“秋”。
书生生怕这单生意跑了,赶紧拿出一本名帖,让雍正对照着看。
原来,这个“秌”字,同“秋”,不仅发音相同,就连意思都一样,算是个生僻字。
雍正一听,这书生很有学问嘛,于是生起了爱才之心,“你怎么不去参加科举啊,为什么在这里卖字?”
书生答,“我家里穷,但是又不能让老婆孩子饿肚子,所以只能在这里以卖字为生,怎么能奢望大富大贵呢?!”
雍正一听,立马从兜里掏出钱,“我这有钱,不如我资助你去参加科考,你如果考上了功名,不要忘了我。”
书生听后,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对着雍正谢了又谢。
谁知,这书生还真是有才,不仅考上了共鸣,还荣登翰林。
之后,雍正对这段小插曲就忘记了,直到登基。
一次,雍正在浏览奏折时,忽然在花名册里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他回忆了一下,才想起这是那年在杭州偶遇的那个书生的名字。
于是,他下令将书生召到大殿内,并写了一个“和”字,只不过将口写在了左面,禾写在了右边,即“咊”。
这个字和上文中提到的“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咊”同“和”,读音相同,意思相同,也是生僻字。
雍正命人将这个字,递给书生。没想到,书生只是扫了一眼,边说,“这是错字吧。”
雍正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隔天,他便下了一道圣旨,让书生拿着,去找浙江巡抚。
浙江巡抚打开圣旨一看,懵了。书生见状,不明所以。
于是,浙江巡抚将圣旨递给他看,只见圣旨上赫然写着,“命其仍向涌金门卖字三年,再来供职。”意思是,让书生在涌金门再卖3年字,然后再回去任职。
书生看到这里,幡然醒悟,皇上竟是资助自己的恩人。而自己考入翰林后,竟开始自满了。这与自己的初心,背道而驰,实在是辜负了皇上的一番心意。
其实,雍正除了资助书生外,他还干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他将一个已经当了40多年县令,年满62岁的人,连连提拔,最后一路高歌猛进,到了兵部尚书。
这个人退休返聘,且开挂的人,就是田文镜。
雍正也是在微服私访时,直到田文镜的。当他看到,田文镜管理的地域,风土人情甚好,且整个官衙风清气正。
雍正就知道,这田文镜是个有能力的好官,当个县令,实在时屈才了。
于是,他大笔一挥,将田文镜提拔成了山西布政使。田文镜接到圣旨后,愣了半天神,最后感激涕零地,带着一家老小上任去了。
果然,经过田文镜地一番治理,不仅解决了很多积压的而且让雍正很头疼的问题,还让山西吏治焕然一新。
雍正开心了,直接将田文镜升为河南、山东两省的总督。要知道,当时河南可是没有总督这一职位的,可以说,这个职位是为田文镜专门设立的。
果然,田文镜没有让雍正失望,没过多久,这两省所达之处,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就这样,这位已年过花甲的大臣,在晚年时,凭借着自己超凡的能力和精力,竟让当上了兵部尚书。
知道年,田文镜因病去世,才结束了他开了挂的晚年。
而雍正对此十分伤心,还专门将他安葬在泰陵旁边,并建立了贤良祠纪念他。
雍正还是皇子时,他就明白,有才之人,是应当为国家效力的。
所以,他出钱资助了那个卖字的穷学生,希望他可以将才华用到国家建设上。
可是,当这个穷书生荣登翰林时,却越发自满了,丝毫不见当初,刻苦学习,有才气的样子。反而有些自满。
但雍正还是想留住这个人才,于是才将他发回原址,卖字3年,让他反省。
而反观田文镜,虽然年过花甲才受到重用,但却丝毫没有刚愎自用,反而很珍惜每次机会,每次都能很出色的完成任务。
所以,他的晚年就像开了挂一样。
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而且还要秉持初心,这样,当你迷茫的时候,才能拨开云雾见太阳。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雍正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