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可能是红楼梦中被现代人黑得最惨

现在网上有一种很强烈的喜欢林黛玉,反感薛宝钗的态度,虽然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哪个角色受欢迎都没有对错之分,但是笔者还是想通过一些分析来廓清一些事实和观点,还薛宝钗一个“清白”,诸君姑且听之,不同意欢迎反驳和交流。

我总结了一下网友对薛宝钗的“炮火”主要是对准这么三个点:

一是薛家母女不住自己家,在贾家赖着不走,而且一赖就是很多年,吃人家的,喝人家的,非要促成“金玉良缘”,不达目的不罢休,这脸皮也太厚了;

二是薛宝钗总是以“插足者”的身份出现搅乱宝黛的感情,“第三者”嘛,活该人人喊打;

三是薛宝钗太正统严肃,代表一种封建礼教,对长辈八面玲珑,情商极高,对下人又很冷酷,没有什么人情味,让人不想接近。

在笔者看来,这些质疑明显是现代人从现代生活的视角出发去审视古人的人情世故,属于“以今鉴古”,而事实上分析古人应该从古人的视角来看,比如你不能指责一个古代的皇帝不会用大数据决策,说这皇帝执政能力不行,古代没有互联网,没有大数据,皇帝能按时上朝,能听取多位文臣武将的意见,君臣奏对不出差错,那就是决策能力还可以的皇帝。

对薛宝钗的评价也是一样,想客观地去评价她,有两个依据,一是看原著,分析曹公的本意,毕竟这个人物是曹公塑造的,作者应该最有发言权;二是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评判,还原历史场景。

这么看的话,对第一条的质疑是没有道理的。

首先,薛家母女来到贾家,是贾家盛情邀请的结果。这里边起主导作用的是王夫人,因为薛姨妈是王夫人的亲妹妹,王夫人嫁到贾家多年,非常渴望有个亲近的“自己人”在身边陪伴,而薛家母女的到来可谓是王夫人最开心的事情,也是她的一个盼头。

谁留意过宝钗初进贾府?

其次,薛家母女住在贾家,只是借住房子,一切用度开销都是薛家自己出,比如贾府的姑娘们每个月都有二两银子的“月钱”,这个探春、迎春、黛玉都是有的,但是薛宝钗没有。比如贾府要办什么酒席让大家凑份子,这个薛姨妈每次都是拿钱的,而且都不少拿。比如薛宝钗替湘云办螃蟹宴,给林黛玉送燕窝等等,这些人情往来也都是有的,而且都是薛家出钱。也就是说,除了住房子,薛家并不欠贾家什么,不存在白吃白住,撵也撵也不走的情况。

最后,薛家并不差钱,薛家是皇商,四大家族之一,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人家,怎么可能蹭吃蹭喝,网上这些人简直是把薛家母女当刘姥姥看了。单论财富净值的话,薛家可能比贾家还要豪,毕竟贾家人口多,开销猛,还要供着宫里,而薛家的人口就少很多了,只有薛蟠不太省心,但薛家的买卖可不少,贾家是树大招风,薛家可是闷声发大财,如果不是家底殷实,也不会与“桂花夏家”结亲,古代婚姻是最讲门当户对的。

薛家真正的短板并不是财富规模不够,而是社会地位不高。这一点是薛家永远低于贾家,必须攀附绑定的一个原因。比如薛宝钗的“第一志愿”并不是嫁给宝玉,而是进宫选秀,是选秀不成才考虑宝玉的,可见薛家对获得体制内认可是多么的渴望,最想直接绑定皇上,绑不上就绑个皇上认可的家族。而贾家的金字招牌也不是财富,而是镌刻在荣国府正门匾额上的“敕造”两个大字。

这从很多事情上可以佐证,比如到了年终岁末的时候,农户们交上来地租,贾珍查收,鹿多少,羊多少,银子多少,但贾珍是一脸轻蔑的神情,反而很关心地去问贾蓉“春祭恩赏可领了不曾?”并且执意要用这笔官里发的银子去给祖宗上供,这是一种真正的“体面”,是“贵”的体现,是薛家再怎么“富”都比不了的,薛家必须低头。

还有就是贾家最后抄家的时候,忠顺王爷来了,首先是一句“嗬,好一座敕造公府啊!”,这句话不是白说的,是代表了贾家在政治斗争中的落败,是一种最根本上的否定。所以贾家就是成也政治,败也政治,财富只是附属品,但薛家则财富就是全部,这完全是两套系统。

网友之所以对薛家母女蹭贾家房子住这事耿耿于怀,主要还是从小门小户的视角来评判的,比如贾芸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到开香铺的舅舅家想借点麝香和冰片去讨好凤姐,结果被舅舅和舅母一顿数落,这就是小户人的想法,你怎么又来了?又蹭饭来了?我白养你?你以为米便宜?你是不是想借钱?我可没钱借你等等。

贾芸被舅舅数落

这是对古代豪门贵族一无所知的体现,古代贵族的真正诉求有两个,一是人丁要兴旺,二是家族名声要好,至于钱则是最末等的事情,因为只有小门小户才缺钱,才把钱看得重,而贵族最不缺的就是钱,怎么把钱用好为自己的家族带来永久的“福报”才是紧要的。

贾家就是贵族,自然也有这种核心诉求,所以贾家才会养那么多下人,才会把这个亲戚那个亲戚沾上边的都接过来,留着长住,才会有刘姥姥几进大观园的事情,很简单,聚人气就是聚福气,这是贵族最引以为豪的事情。

而惜老怜贫则是另一种自豪,比如邢夫人在某次节庆的时候批评王熙凤说“平日里那发狠的到这个时候还舍米舍面呢,咱们家,倒先折磨起人家来了”,随后王夫人也赶忙上来要求放人,强调“老太太的千秋要紧”,两大当家夫人齐声指责表达的是一种很大的不满,就是王熙凤太过分了,伤了贵族的面子是最大的不周到。

邢夫人对王熙凤很不满

所以说薛家母女住房子给没给房租,吃穿用度花的都是谁的钱,这是贾芸舅妈才关心的事,不是贾家关心的事,而“亲人团聚、人丁兴旺、家族巩固、声名显赫”才是贾家这种钟鸣鼎食之家的诉求,薛家愿意长住是贾家求之不得的事情,是壮贾家的声势,巩固四大家族的关系,也是王夫人的渴望,这真的不是几两肉,几碗粥的事。

第二个要驳斥的地方就是网友普遍认为薛宝钗是黛玉的“情敌”,横插宝黛爱情的观点。

曹公对每一个女孩子最精准的评价就是判词,而我们会发现,其他的女孩子,都是一人一首判词,连香菱都是,但是对于两大女主却合在一起写了,“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种着墨肯定不是偶然的,而是非常刻意的。笔者认为,在曹公眼里,薛宝钗和林黛玉其实是一个人,或者说是一个人的两面。

有“情敌”关系的,比如秋桐和尤二姐,就是争宠,看贾琏更喜欢谁,更爱去谁的房间,这种关系太肤浅了,薛林绝不是“情敌”这么肤浅的关系,而是“互为知己”的关系。

我上大学时一个老师这么评价薛林,说薛宝钗像田震,林黛玉像王菲。田震能取到观众里的最大公约数,谁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都会给个中规中矩的评价,但是很难让人有“魂牵梦萦”的感觉;而王菲则不同,她会引来非常两极分化的评价,喜欢王菲的人就是“偶像级追随”,给人一种无可替代的感觉,不喜欢她的人则“一看到她那扭捏造作的劲儿就浑身不爽”。

我的评价则是薛宝钗像苹果,色泽红润、营养丰富,寓意吉祥、价格公道,性价比之选,百果之王;林黛玉像榴莲,就是要么爱,要么恨,多贵我也认,有没有营养我不在乎,别跟我谈理性,我就要跟着感觉走,一口定终身。

正因为这种一个严肃理性,一个活泼感性,一个功底深厚,一个灵气十足的互补关系,让薛林非常惺惺相惜,也让人看到了古代优秀女孩子的品质。也就是说,在曹公眼里,从来就没有什么“贬薛扬林”,总是一碗水端平,林有多美好,薛就有多美好,薛林总是相伴而出,不仅体现在判词上,还借元春的口,凤姐的口多次暗示薛林的对等地位。

比如元春省亲时让众姐妹作诗,元春阅后评价“终是薛林二妹与众不同”,可见在元春的心里,她们二人也是对等的,比如凤姐在和平儿讨论家事时,也评价“一个是美人灯,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打定主意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类似这种佐证还有非常多。

元春在看众姐妹的诗词

而事实上薛林二人的关系也是非常好的,绝不是争风吃醋那种“情敌”的关系,在“良辰美景奈何天”那件事上,林黛玉感激薛宝钗给自己提醒,讲一些道理,关心自己,其实能让林黛玉信任、敞开心扉并感激的人是非常非常少的,长辈下人没份,同辈也没份,连宝玉都没份,但林黛玉真心实意地把这个人选放在了宝钗的身上。

而薛宝钗对林黛玉的赞赏也很多,比如说刘姥姥是“母蝗虫”那次,赞叹颦儿的聪明、机敏、绝妙的口才和比喻等等,都是真诚和发自内心的。原著中的薛林都不过十三四岁的样子,正是情窦初开又天真烂漫的年纪,各位千万不要用什么“情敌”什么“小三”这种污糟糟的现代词来臆想,这简直就是把和田美玉当屎盆子揣度,恶心。

那宝黛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表面上看是情侣,其实本质上也是“互为知己”。黛玉是经常耍些小性子,好像很喜欢刷存在感,其实细分析她每一次生气的原因,归根结底都是怪宝玉“不懂自己”,而她的每一次开心又都是因为宝玉“懂自己”,比如宝玉说“林妹妹若说这样的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黛玉听到是非常开心的。

所以黛玉是非常纯粹的一个人,她和宝玉之间的感情更倾向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更偏精神而非物质。对比贾琏和尤二姐就非常清晰了,贾琏被尤二姐的美貌所吸引,属于“见色起意”,而尤二姐则说“你我既为夫妻,我终身靠你”,就是一种找到一个靠山,一个长期饭票的意思,双方的功利性、目的性都很强,进度自然就很快。

尤二姐是真的漂亮

所以说,宝黛钗三人中,黛玉既与宝玉相知,又与宝钗相知,属于中间的灵魂人物,而宝玉和宝钗的关系就非常尴尬了,她们俩是名为姐弟,实则有“母子”的影子在。

如果说宝钗为母,宝玉为子可能读者会觉得太牵强,但如果把宝钗换做袭人,或许就好理解了。袭人是宝钗的替身,晴雯则是黛玉的替身。宝玉会把吃什么,穿什么,几时起床,几时吃药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情通通丢给袭人操持,但是有了新奇的玩意,有了新的点子他会找晴雯分享。同理,宝玉会把怎么对待父母兄长,怎么决断家政财务通通交给宝钗,但是写了一首新诗,悟了一句新语他会找黛玉评论。

既然宝玉心里没有宝钗,那宝钗是否像网友说的那样是“心机婊”要强行嫁给宝玉呢?不是的。宝钗从心里就没看上宝玉,宝钗的眼界和抱负非常远大,她是看到柳絮能写出“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人,宝钗的理想归宿是成为元春,而不是宝二奶奶。

宝钗在谈笑间流露出的野心

观众普遍看到了黛玉的清高,却没看到宝钗的孤傲。

宝钗根本没看上宝玉,也就没有动机去做什么“心机婊”离间宝黛,她的水平是要留给未来的皇宫的,哪屑于去抢宝玉这么个“于国于家无望”的不上道的人呢?

黛玉无父无母,寄人篱下,最大愿望就是能找个知己,别受气,平安过一生就行了,这其实都是很不容易的,比如探春远嫁藩王,迎春误嫁中山狼等等,黛玉只能祈祷自己别像她们那样。而宝钗的使命感则非常强,她与黛玉完全不同,她是能够改变家族命运的人,薛蟠不成器,薛姨妈把全部的宝都押在宝钗的身上了,薛家能不能像贾家一样出一个娘娘,提高社会地位,保证财富永续就看薛宝钗的努力了。所以宝钗从小看的书,受的教育,培养方向和林黛玉是不同的。

这就是笔者要驳斥第三条的地方。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同时被选入皇宫当妃子,林黛玉估计活不了几集就会被蹂躏到领盒饭,但薛宝钗是有可能斗智斗勇一直博弈到最后然后成功“出圈”的。

黛玉是道,宝钗是儒。黛玉出世,宝钗入世。眉眼如烟的黛玉适合出现在梦境里,坚强果断的宝钗才适合出现在王府、宫廷、人间。

人们用梦里的人物去对比现实中的人物,就好比用八个保姆,四个医护,两个营养师,化妆师、造型师、镁光师、摄影师、修图师、管家、保镖、御用记者寸步不离的凯特王妃生完王子的出院照去对比自己流着恶露,躺在床上龇牙咧嘴的老婆,然后指着照片说:你看人家多优雅,再看你多糟糕!

拿王妃跟我比,你这叫不讲理

如果不用为钱操心,谁都可以很优雅,如果不用为家族命运负责,谁都可以很林黛玉。

宝钗的冷体现在几个地方上,比如自小服用“冷香丸”就是一种暗示,比如金钏投井后安慰王夫人“她可能是失足掉下去的,如果真是自杀,那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比如贾环和莺儿赌钱赖账,宝钗斥责莺儿“爷们会赖你的钱?”

宝钗的逻辑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结束矛盾。而黛玉最擅长的事却是情绪发泄,激化矛盾。即便她本意不是如此,但是从结果上来看确实是这样的。

再贬宝钗捧黛玉的人也不会否认这么一个事实,那就是让黛玉当宝二奶奶,她是撑不起来这个家的。先不说她身体好坏抗不抗造,单说她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水平就是非常堪忧的,毕竟情绪都控制不住,遇事就往最悲观的方面想的人是不适合做管理者的,很难想象七个婆子、八个丫头上来要对账销账,登花名册,吵闹翻天,吃拿卡要的话,林黛玉会怎么个状态。会不会手绢一拿,干咳两声,说你们“风刀霜剑严相逼”,我“花落人亡两不知”了。

这一版黛玉葬花还有点意境

归根结底,笔者认为,现代人之所以会把三大炮筒都对准薛宝钗,其实是现代人自己面临的焦虑和烦恼所导致的,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也。

比如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很多人家里都有来自农村的亲戚,农村人的想法和城市人有很大不同,没有距离感、界限感、分寸感,常常把城里人的生活搞得一团乱还没有自知之明。城里人神烦还没有办法,就把这股气撒到薛宝钗的身上,觉得薛宝钗就是住在贾家不走,蹭吃蹭喝的癞皮狗,我讨厌她。

比如现代社会夫妻关系紧张,“出轨”事故频发,很多人对老公没有完全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总觉得会有不知道隐藏在哪的“狐狸精”“绿茶婊”出来跟自己抢老公,这导致了全网攻击“小三”,出于对剧情的肤浅理解,觉得薛宝钗就是横亘在宝黛之间,拆毁人家幸福婚姻的“第三者”,那还不骂她?

比如职场越来越不好混,人际关系复杂,常常勾心斗角,这时大家都倾向于和比自己傻的人畜无害者来往,而对进取欲强、精明高冷的女领导形象敬而远之,嗬,薛宝钗可不又中招了么?

其实再怎么讨厌薛宝钗都无所谓,她就是秦桧又如何?但每个人的矛盾还得自己去面对,单纯讨厌一个小说里的人物,抨击得再激烈是没什么卵用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50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