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学敏丹芪偏瘫胶囊 http://pf.39.net/bdfyy/zjft/150517/4624710.html
楚天都市报11月27日讯记者张艳萧颢
人物简介
肖琴学,武汉人,年出生。现为中国古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收藏家协会文献分会会长。主编《文物收藏与鉴赏》,已出版五辑。
他有着30多年的收藏经历,收藏有1.5万余件藏品,主要为晚清至民国再到解放前的书籍、报刊、名人手稿以及老物件等,均与武汉相关,地域特色鲜明浓厚。
这些藏品已成为了解乃至研究武汉历史的一扇窗口。年,央视以其藏品为基础,拍摄了3集90分钟的文献纪录片《城市的记忆与重生》,在数十家电视台播出。收藏圈流传一句话:“研究老武汉,一定要找他”,他也被誉为“收藏老武汉第一人”。
对话背景
《武汉的故事:第十八届全国民间收藏文化高层论坛主题展》正在武汉博物馆举办,展出持续至12月16日。它分《白云黄鹤》《辛亥首义》《日出江城》《武汉抗战》《大城新生》五个篇章,向观众展示了一幅既宏大又具微的武汉百年历史画卷。
该展览精选的余件民间藏品,大部分来自于肖琴学。
11月26日下午,肖琴学带着楚天都市报记者观看展览。在一组锈迹斑驳的轧花机构件前,他饶有兴致地讲解,一位老爹爹走过来攀谈,说他曾经使用过类似机器,“就是轧棉花用的,把棉花放进去,把籽棉挑出来,我老家现在还有完整的轧花车……”81岁的他还邀请肖琴学去他家乡看看。肖琴学赶紧记下老人家所述地址,说:“太有意思了,找时间我一定去,这样就可以复原整个机器。”
对肖琴学的采访,便从轧花机开始。
每一件沧桑藏品,都诉说着武汉故事
问:这个轧花机构件是不是有特别的意义?
答:你看,上面铭刻了大量文字,“洪顺造”“本厂轧花机湖北赛会赏给金牌”等。我查阅过文献,这些信息很丰富:一是说明它是汉阳洪顺机器厂出品,是民族工业的典型产品;二是年在武昌举办的武汉劝业奖进会,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较为正规的商品博览会,持续一个多月,由民间自筹资金举办,参赛物品有多件,评为金奖的产品共10件,这件轧花机是其中之一。现在看来它没什么大不了,但可以想见在当时是大大提高了工效的。
问:此次展览还有什么您最钟意的藏品?
答:年4月中原局社会部印制的《武汉街道全图》,还有一本配套的《武汉调查》小册子,都是武汉解放前一个月地下工作者赶制的。这是一部武汉敌伪机构大全,一部武汉解放前的城市大数据,对武汉解放后人民政权接管武汉起到了重要作用。藏品中有6本花名册,其背后的故事比前几年很火的电视剧《潜伏》还“潜伏”。还有,由于很多地下工作者是北方人,听不懂武汉方言,小册子中把“六渡桥”写成了“绿豆桥”,把“鲩子湖”写成了“环子湖”,这些错误是不是很有意思?能一下子就引起很多人共鸣。
问:这是您的第多少场展览?
答:场了!我经常说我自己是“文化义工”,平均一年要办两三场展览,大大小小的都有。我玩收藏,注重考证、研究,也喜欢分享、交流,要让同类藏品流通出去,以便更多人收藏鉴赏——不能让我这里成为终点站嘛,还有一个目的:想唤醒更多人的收藏意识,让更多的珍稀物品能够现身。
将来,如果能拥有一间个人博物馆,我就一生无憾了,因为这样可以提高文物的传播度和保护力度,更好地服务社会,把“武汉的故事”永远讲下去!
耐得住十分寂寞,等得到一份宝藏
问:在收藏界,都说藏品和藏者要有“缘份”。您最有缘份的藏品是什么?
答:嗯,是芦汉铁路的地契!二十多年前,一位老人拿着一张老契约找到我,问我值不值钱,值多少钱。我一看内心窃喜:是晚清时期张之洞在主持修建芦汉铁路时与比利时政府签订的土地出让协议。他问我:你觉得怎么样?我说:是“开门货”(收藏界行话,意指能够一眼就断真的藏品)!又把芦汉铁路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跟他讲了一道。他再问我值多少钱,我伸出一根手指。他问:?我说:0!他这才有点激动地说,他问过好几位收藏者,有的不认货,有的认货却故意说藏品没价值。
原来,老人的祖辈民国时期曾在武汉铁路档案室工作,掌管着有关芦汉铁路的图纸、工程造价、租地契约和往来信函等文献。武汉沦陷时,担心文献遗失就背回家保管,后因故未能归还。他担心后人不疼惜,再加上手头不宽裕,想转让。看我实诚又懂货,最后把所有相关的珍贵资料都给了我,共多件。我花了20万吧。
其实,缘份就是认货与否,珍惜与否。
问:讲讲收藏经历中最特别的故事?
答:我有一件得之不易的藏品:年10月武汉沦陷时,侵华日军随军记者拍摄的照片集。两三百张照片中,有侵华日军进汉、武大阅兵场景及武汉街景等珍贵影像。
年,我一个导游朋友到日本带团,无意中听说有人的祖父是日本战地记者,抗战期间随侵华日军到过武汉,手上有不少文献。朋友知道我玩收藏,跟我说了一嘴,我连忙拜托他牵线搭桥。朋友辗转见到了人和藏品,但对方称其中的一些私人信息不能外传,不肯答应转让。这事要磨,我就拜托导游,每次去日本就带一些很有特色的礼物比如中国扇面等去拜访。我还把我收藏的一些相关文献拍成照片,让朋友转交。最终花了5年时间,这家人终于松口,说他们不缺钱,但既然我如此喜欢,就转让给我吧。
玩收藏不能急功近利,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等到好东西。
老武汉人,就收藏“老武汉”
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收藏的?
答:我小时候住在汉口球场街,附近住着几位武汉收藏大家:姜士楚、陈鑫川、姚秋农、任福田、陈维瑞等。我喜欢跟他们玩,他们“三不之”给我几个钱币、几张邮票,潜移默化中我对收藏也有了兴趣。后来武汉有了旧货“路边摊”,算是收藏品市场的雏形,上十岁的我放了学背着书包路过,会用零花钱买点小玩意,比如小人书。记得那时候我“家家”经常给我零花钱,甚至是追着给,呵呵。我是她带大的,她手头也比较宽裕,所以最疼我这个外孙。再后来有了泰宁街旧货市场,我周末做完作业就在那里一泡就是一天。交通路的古籍书店,我也喜欢去。
问:把收藏作为毕生追求,家人反对过吗?
答:收藏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最开始,我把家里有年头的东西都有意识地收藏起来,有瓷器、书信、文书、老家具,等等。呵呵,我收藏的“第一桶金”算是从家里挖的吧。后来机缘巧合做过一家纸媒集藏专栏的编辑,眼界开阔了,发现藏品无声却历史可鉴。正好那几位收藏前辈建议我确定一个收藏方向,我一琢磨,手上很多藏品有鲜明的武汉地域特色,我这个“老武汉”就专门收藏“老武汉”吧!
我父母最也担心过我玩物丧志、不务正业,后来见我研究出了成果出了书,还上了央视,就认可了。我也蛮注意把生活和收藏分开,我专门租有库房存放收藏品,家中只有一些装饰用的物件比如瓷器。我有文化公司,可以支撑我玩下去。
问:可不可以透露您在收藏上花了多少钱?
答:收藏界有一句话:“精神上富有,物质上贫穷。”花了多少钱无法计算,因为不是一天买的!手上也没钱,因为一有钱就买买买!说白了,天天都在买。今天早上还买了一组民国时期的名人手札,有几十封,多块,但有价值的只有几封。
问:您有“老武汉”情结,说说对现在武汉的感觉。
答:我一直认为武汉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城市。我的收藏品,都佐证了武汉在中国近代史上相当出彩,现在的武汉更是“每天不一样”,精彩得不得了,光今年就举办了一件又一件大事,世界邮展、军运会……我有个朋友的女儿在上海外企上班,军运会期间回武汉探亲,一个劲地说:唉呀,蛮多位子都变了样,搞得不晓得几清爽几灵醒,完全不认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