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复发难治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40907/4467055.html
周俊芳-1-5
己亥年七月,中国作家协会年第2号公报发布:“经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会议审议批准,年发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人,入会日期为年6月25日。”名单中山西有13人被批准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其中晋中市仅1人,这个人就是刘东升。
刘东升何许人?一个检察官,一个舞文弄墨的文化人,一个学历不高文化不浅的民间文化研究者……
从一个高中毕业下煤窑的工人,成长为著书立说的中国作协会员,东升的人生经历不能不令人钦佩。他在繁重的本职工作之外,几乎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于学习、创作。这世上没有明白无故的成功,他付出的辛劳和精力,开出绚丽的花朵,更赢得了诸多人的尊重和业界认可。
与书共舞的检察官
认识东升是在十多年前,年,他出版第一本散文集《与书共舞》,我采访他,写了《与书共舞的检察官》一文。自此成为朋友,因为有了文字的因由,断断续续交往了这么多年。
初识东升,很难将他与文化人联系在一起,他是张扬明亮的,言辞锋利的,刚过不惑之年,身处公诉处长和主诉检察官的位子,英气之中难免透着些浮躁,平易之中难掩那份咄咄逼人。但他爱读书却是真的,“读书对我或许是与生俱来的嗜好!”东升幼年在灵石段纯村度过。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东升的懂事和争强好胜,与他的成长不无关系。自小他就用捡破烂的钱购买学习用具,没钱买书就四处找寻,不拘何书,拿来便读,兴致盎然。母亲年轻时的旧书藏于娘家书橱,儿时东升最爱去舅舅家,翻检旧书贪婪阅读。略通文墨的母亲是东升的人生灯塔,望子成龙,每每教导他多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母亲的坎坷人生是他一生的痛,在《与书共舞》一书中,东升多次写到母亲,感佩于她的品格,感慨于她的坎坷,感念于她的教导。
少年时期,继父在外忙碌极少顾家,母亲体弱多病卧病在床,作为长兄,东升要照顾几个弟妹,做饭、洗衣、操持家务……即便如此,他谨遵母命,从不敢耽搁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高中毕业那年,他到煤矿当了一名工人。那是农家子弟的出路,井下两年的工作经历令他刻骨铭心,感受到最底层的生活的苦。但无论务农还是当工人,他都不曾放下过书本,用孱弱的身躯坚守着书中的一方净土。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他有幸考上干部,进了政法队伍,当上了检察官。他常常爱说一句话:“只有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逆境是培养人才的最好学校!痛苦和磨难是锻炼人的最好教材!”
作为农家子弟,生活的艰辛,家境的困窘,使他过早地尝到人生的苦涩,只有书籍像一缕阳光,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给了他生活的希望。这也奠定了他早期散文的思想基调。
为了弥补学业上的不足,他从没有停止上进学习。从高中毕业生,到法律中专、大专、本科学历,俱是通过自考。没有自律和学习动力,怕是很难坚持下来。“学习是一生的事情,学习是快乐的事情,学习是自觉的事情。”他说:“通过学习,可以修正品行道德,通过学习可以发现最美的自己,通过学习,可以接近更优秀的师友。”
东升精力充沛,涉猎广泛。这些年,获奖无数,荣誉多多。他曾入选山西检察机关功臣名册,荣获山西省劳动模范、晋中市检察系统“先进个人”、山西省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卫士”等荣誉。本职工作之余,他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先后加入山西省法学会刑诉分会、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三晋文化研究会、山西省检察官集邮(收藏)协会等,年,他还被晋中市社科联聘请为哲学社会科学“特邀研究员”。
爱读书,读好书。东升不仅读有用之书,更读一些无用之书。生活可能没有给他足够多的养分,但书本却成为他汲取营养的土壤。作为一名学习型干部,刘东升在文学创作之外,不忘业务理论探讨,撰写的《领导干部提升官德修养是预防腐败的内在要求》,荣获最高检《践行“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丛书三等奖,《七载历练凌云志一心筑梦身许国》一文,荣登中央《新华党建》,另外撰写《过天阴》荣获“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为推动检察文化建设和祁县文化事业进步作出了贡献。在他的影响感染下,7年时间,祁县检察院有篇文章在各级刊物和新媒体上刊登发表。
年,刘东升离开祁县检察院时,以《勤学铸检魂》为题对工作做了总结,“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正是他希望在一地一任上,应当有所作为,不虚此生。
从藏书到痴迷写书
有人说,人生的比拼在于八小时之外。因为工作几近相似,或者刻板或者紧张或者悠然,都是没得选。但业余时间,却可以自己做主。有人玩耍有人消费,有人学习有人钻研,日积月累,其效果自然高下立判。
年前后,东升有两年时间在农村挂职,工作相对简单,闲暇喜欢徜徉在榆次街头的书肆、书摊。期间结识了一些书友,其中不乏忘年之交,当时在晋中文联的陈瑞便是东升在书摊上“拾”得。两人兴趣相投,逢周末就同赴太原南宫书市,购书之乐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东升至此从读书转而藏书,手头稍有结余,他就开始买书、藏书。特别喜好旧时碑帖,他以为碑帖拓片是对传统书法文化的保护和留存。“家藏碑帖数百种,虽非上品,然也不乏妙品。得暇即观摩,研习,品评,自有一番乐趣”。与大多数藏家不同的是,东升藏书是为了研究。因为对故乡和乡土文化的执著,他在晋中各县工作期间,常常留心当地民间物件,碑刻拓片、木雕瓦当、旧书信札,只要是有关灵石,或与周边地域文化有关的,他都饶有兴致地收回来,潜心钻研,从中梳理乡邦文化,算是对养育他的这方土地的回馈。
东升爱思考,行动力强,做起事情来极为投入。这是同样一件事,有人三分钟热度,自然结果稀松,但有的人咬定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成绩自然一点点累积。正如那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世上本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大多数时候,都需要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努力。
经过多年的悉心研究,东升对许多碑帖的装帧、书法、年代,都能讲得头头是道。他对自己的碑帖、古书都非常珍爱,每有同好前来,都是小心翼翼地从柜中取出展开。书中夹着自制的小卡片,记载着自己查阅考证的资料、心得等。用心至深,可谓到了字里行间。
为了研究清末介休收藏家王鋆,他费尽周折购得王鋆曾经的藏品“魏齐墓志八种”拓片,并陆续买到王鋆的50余种藏帖。他还专程赶赴介休,找到王鋆之女了解其父的生平轶事,并记录成文,发表于《乡土文学》年第四期。
年,东升从昔阳检察院调任祁县检察院。次年出版了他的第二本散文集《朝圣故乡》(作家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天赐灵石、灵光万丈、朝圣故乡、踏石留印四部分书写,表达了对故乡灵石的文史研究与深厚感情。由书法家吴艳萍题写书名,原新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姚铁山将军题词。著名诗人、山西籍作家周涛作序,“刘东升是一个热爱故乡,醉心文化的人。从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怀有强烈的文化饥渴感,有一种寻求母亲乳汁的文化要求。”
不过几个月时间,东升再次出版了记录他20余年检察工作感悟的随笔集《谛听钟声》。书中收录了他所办理的大要案件的部分出庭意见,也有一些是根据当庭庭审情况整理的。熟识东升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充满激情的人,无论对生活还是工作,他都乐此不疲,激情满怀。在书扉页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我热爱的检察事业。”,那些案件虽然过去了N年,但在东升而言,仍时时浮现于脑海。隔行如隔山,我不大懂得书中案例的优劣,但仍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他的认真和豪情。
祁县图书馆始建于年,年独立成馆,系国家一级图书馆,是我国唯一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县级图书馆。馆藏图书20余万册,其中古籍5.4万册,善本1.8万册……最有名的国家一级文物,宋版《昌黎先生集考异》,系海内孤本,也是山西现存唯一一部完整的宋版书。祁县图书馆如此巨大丰富的古籍藏书,与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晋商发展史有关。在祁县工作的几年,东升如鱼得水,常常钻进图书馆,一待就是一天,查阅资料,研究古籍。撰写了大量极具文化分量的文章,《过天阴》《晋中藏帖大家——王鋆先生传略》《刻书大家学界巨擎——小论杨尚文先生》《悲苦人生度诗佛》等,给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依据。连续4年,被祁县县委宣传部评为“最美读者”。
年12月9日,由《海外文摘》《散文选刊》杂志社主办的“年度中国散文年会”颁奖大会在北京召开。刘东升散文《过天阴》荣获二等奖。《过天阴》一文,写的是东升初到祁县,恰逢秋雨,“……祁县那些古老的青砖蓝瓦房都在雨中静默着,一副很享受的样子。我的家乡与祁县相隔不远,我知道,这些因为被淋湿而显得格外鲜艳的蓝色瓦顶,实际上都写满了历史、写满了名人诗词。”由此写道祁县习俗:每逢下雨日子,从事野外作业的人可以在家休息,弄点小酒小菜犒劳一下自己,上班一族则聚三五知己,对雨当歌、赏雨论俗,“吃它个老瓦盆干”!继而写道《诗经风雨》中的名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作者引经据典,感慨“这该是全世界独一份的‘祁县式浪漫’了吧。”而落脚是欢迎朋友们来祁县小城,感受它别样的风韵、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不由令人想起那首风靡一时的歌曲《小城故事》,更因为那句苏东坡的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东升写下:雨中畅享“过天阴”,不辞身为祁县人。
此文在山西日报发表时,用了《适逢好雨》做题。东升不独爱自己的老家灵石,他每到一地工作,一样会爱屋及乌,爱上当时的山水人文,搜集整理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抒著成文。为了研究祁县籍诗佛王维,东升下功夫泡图书馆,从旧书市场淘书,搜寻与王维有关的拓本资料。当有幸找到“辋川图”的拓本,他欣喜若狂,在一个个孤寂的夜,敝帚自珍地欣赏临摹,与千年前的古人隔空对话,伏案交谈。
祖籍祁县的唐代诗人王维,在出生地古县镇下古县村外建一个衣冠冢,供后人凭吊。每到梨花盛开,当地文人都会聚集此处,举行王维诗歌咏诵。连续5年举办了“王维诗歌节”,影响深远。一有闲暇,东升就积极参与。浸润其中,颇为感动。常常吟咏“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诗中神思遐想。年早春,梨花盛开时节,东升撰写长文《悲苦人生度诗佛》,文章题记:每一堪称丰碑的“石材”都蕴藏独特元素,或超拔出群或隐忍倔强,或刚毅柔韧或颠沛坚定。“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君。诗佛,是古昭馀的骄傲,也是山西的骄傲;是盛唐诗歌的骄傲,更是中国古代诗歌、美术、书法、音乐史上一个特异存在。”他深情告白,一次次被感动,“是夜,梨花深处,我欣然感受到来自一缕香的问候,放下笔时,但见明鉴高悬,清空一片……”
一个检察官,就应当头顶有国徽,眼中有正义,心中有悲悯。在东升的文字中,能读到他的沉静哲思和豁达的人生境界。到工作调动,离开祁县时,东升还将自己辛苦搜集的,与王维生平有关的资料转赠给祁县的年轻文友,鼓励他继续深挖研究,述诸文字。类似这样的文友相赠雅事,对东升而言,很稀松平常,他希望这些珍贵的资料能发挥最大作用,让更多的人受到启迪,让更多的研究者从中受益。
不忘初心的赤子情怀
在熟识东升的人眼中,其文和其人都携带着质朴的乡土气息,皆印刻着浓厚的故土情结。灵石是东升的故乡,这个相传大禹治水“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地方,自古有“燕冀之御、秦蜀之经”之称,以罕见陨石而名闻天下。
东升对故乡古迹人文颇感兴趣,每每听闻有灵石碑帖,就请人家吃饭、托朋友说和,花时间软磨硬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方见他诚心,欣然相让。他也是乐不可支,修补研习,临摹探讨,久而久之,不仅对其中文字能说出一二三,就是书法鉴赏也是颇有见地。后来干脆就自己舞文弄墨,无师自通地写书法,习篆字,竟然也有模有样。
多年来,东升花精力搜集与故乡有关的书籍资料,家中书房三面都是他的藏品,为他今后的研究创作奠定了基础。将二三十年多种研究所得写成文章留于后世,是东升最大的心愿,也是他未来会下功夫做的一件事。
年《散文选刊》第11期刊发了刘东升的新作《夏天的草原秋天的凉》,山水之美中,抒发作者初次到草原的惊喜。“草原上感觉一切都慢,云朵静止一般,牛羊低头慢慢吃着,嚼着草,无风时草也懒得动,路旁的绿色也是一点一点慢慢深绿起来的。”高高大大,貌似壮硕粗犷的东升,骨子里有着细腻的表达和诗人般浪漫的气质。“坐在无边的草地上,我好像醉酒一样醉了绿色,平生第一次见到这样大的草原,才发觉自己平时生活的地方,那绿地、绿树的绿色和草原的绿比起来是何等渺小。我时而仰首,时而低头,兴奋得不知是在看草原的绿还是看蓝天的蓝……”
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东升不是诗人,却不乏诗人的情怀,不常常浏览大山大河,胸中却藏着千山万壑,激情满怀。到年秋天,他参加了《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社年作家班培训活动,并受邀成为《散文选刊下半月》年度签约作家。
这是所有努力给予他的奖赏,亦是生活给他的鼓励和鞭策。东升的身世不能说不艰难,他的奋斗却让人颔首信服。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却可以选择走哪一条路,选择怎样的人生轨迹。
从写给母亲的《与书共舞》,到膜拜家乡历史文化的《山西民间木版年画遗珍》《中秋印记》,再到获得“第三届“石膏山杯”全国征文大赛报告文学奖”的《朝圣故乡》,再到获得“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以及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东升从未停止自己的脚步,他说自己是“矿工和农民的儿子”,写作只是他对世界的真诚表达,真实讴歌。成为中国作协会员的消息传来,周围文友都为他高兴,欣喜之余,东升私下对朋友表达,“我不认为自己是作家。”他把作家看得很高,他愿意一生仰望,奋力追赶,遨游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孜孜以求,汲取营养,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