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战老兵口述史的一些想法碎片

几个月前收到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李岚邀请,参加他们馆主办的“黄埔军校口述史暨口述历史成果的多元化应用”学术研讨会。

当时我有点迟疑,我从来不认为我对抗战老兵的访问记录,是做口述史。这个词给人感觉很学术专业,有一套严谨的程序,我挨不上。

我是跑街出身的低档记者,没受过历史专业训练。说实话我连口述史的格式都不懂,我只会写采访稿,而且怎么舒服怎么写,丝毫不顾忌学术规范。我甚至没认真看过任何一篇所谓的口述史,包括唐德刚教授对李宗仁的访谈。

时至今日,我对“抗战老兵口述史”说法产生了很大的怀疑。实操作过程中,也是疑惑重重,所以装着学习的谦虚态度,厚颜参加了研讨会的小组讨论,希望听到别人的解决方案。

与我坐一起的是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韩益民老师,韩老师是一个正直善良,道德高尚的人,我非常喜欢他。

我不知道自己安排在第一个发言,没准备之下,发言有点语无伦次。我想说的就是,访问抗战老兵并发现其所述价值,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做,勉强从事不见得能做好,这事有比较高的门槛,从事者需要四个条件:

A、熟悉军史。

不熟悉军史,对抗战史没有基础性,常识性的认知。那么在访问中就没有方向,无法把握话题,启发调动情绪。

B、熟悉方言。

因为错哪里都不知道,事后也不能校勘错误,厘清史实。不熟悉方言,访问容易产生歧义与误会,对某些事情的描绘,不理解语境,便不能准确领悟其意。我很少多两广之外的老兵进行访问,便是这个原因。

C、文献能力。

文献能力是查找资料的校勘纠错能力,这个能力不是会用百度就有的。

D、写作能力。

对老兵颠倒时序,凌乱散漫的口述内容,从新组织整理的梳爬能力。

不具备以上四个条件,连一篇访问稿都写不好,遑论做口述史。这几年各路媒体的记者不做功课,或者做不好功课,乱写老兵事迹,搞出了很多事端。其中几个老兵搞得我焦头烂额,在背后摁下葫芦浮起瓢,还受到里外夹攻,备尽煎熬,幸好最近得卸仔肩。

我对口述史的疑惑缘起于去年。香港一位老师带着几个学生给港台地区五位抗战老兵做了一本厚厚的口述史,就其中前陆军六十三军军部特务连上尉连长XXX的部份章节,咨询过我内容真实可靠与否。

X老师两岸三地劳碌奔波,认真撰写的态度让我敬重。但诚恳地说,老兵的口述内容没什么历史价值,他们只是在说想象中的故事,所述的经历既不可能发生在他身上,也不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更谈不上史。

我记得该名老兵自述的离奇情节:新一军在密支那战斗中遇上日军难以攻克的据点,束手无策之下,上级部门协调国内部队抽调百余名战斗骨干组成突击队,在佛山乘坐盟军运输机空降密支那,攻克日军据点后,又乘飞机回来……任何一个老兵给我来这么一段故事,我一般笑笑,起身礼貌告辞。

抗战老兵之中,诸如此类荒唐的叙事,我随手就能数上一串。如果口述史的结果都是诸如此类的叙述,对抗战老兵的口述史行为,还有必要进行下去么?

今年我有机会大量接触档案,其中倒是发现了一些与老兵之间有趣的事情。比如,青年军二〇九师六二五团,在梅州还有六、七十人健在。这个师成立时间是在一九四五年四五月,当年广东三千余青年投军,目前尚且健在者海内外仍有一百多人。

几年来审核他们身份时,曾让我困惑,他们彼此间的经历简单且雷同,但所述清晰无误,不敢不认。碰巧我在阅档中,发现了二〇九师全师的名册,谁是谁不是,一目了然。更为巧合的是,六二五团第七连长李干上尉的私人相册同时被发现,里面有该师授旗检阅典礼,也有该团官兵的多张合影。

这种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被激活的过程真是令人愉悦。

羊倌,啊不,是杨馆。广东省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杨琪。我曾给杨馆当拎包随从,参访过台湾一个星期,杨馆是非常儒雅严谨的学者。

李副馆长李岚。前年曾在其他书籍编辑事务上,与她有过愉快的合作。去年《国家记忆》广州展,我联系美国驻广州领事馆官员出席事宜,他先生帮了大忙,事后在朋友圈里,我发现他们是福气,当时惊讶得哈哈大笑……至今,还欠他们夫妻一顿晚餐。

军史大家陈予欢。

欢哥是前辈,他研究军校三十多年,保定、黄埔生一期一期梳爬整理,编著出版了十几本军史书籍,被很多同行拿来当工具书查阅,我早期也是常查阅他编写的《广东民国将领志》。

初认识欢哥在一个军史群里,他的ID:军史大家。开始我不知道是他,点开所在地,看是广州。心里“咿”的一声,广州还有“军史大家”,我怎么不知道?

后来知道是他,那没什么好说的。这称呼全广东唯欢哥有此资格。我平时自吹自擂粤军坐馆,那是开玩笑,装的。陈予欢老师才名副其实。

肥仔石智文,对军史的兴趣堪比我时间更长,十多年前便对两岸三地健在的抗战陆海空三军将校进行访谈,采访过贾宜斌、李以劻、段仲宇将官,并对美国第十四航空队(飞虎队)、中美混合团张光明、陈衣凡等健在空军校尉三十余人进行深度采访,自行整理资料笔记约80万字。

肥仔的爱好就是给出版的军史书籍挑错。经常惊喜地地对我说,哪本哪本书,哪个哪个人物那里那里错了……包括我的文章他也是这样,搞得我经常产生一脚把他从天台踹下去的欲望,有本事你编一本出来,老子来挑,看你错多少?

无需说到编写书目那么巨量的史料整合,连写文章我都篇篇犯错,大小与多少而已。但这是资料来源的质量问题,再努力也见效甚微,这个问题我也是深感苦恼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6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