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弄好音。
——《绿窗偶成》
董小宛是“秦淮八艳”中最有仙气的一个,在她的身上我们看不到丝毫秦淮妓家的烟火气,而她的脾气秉性又像极了传说中的天宫织女。
董小宛原是苏州“董家绣庄”的千金小姐,苏绣闻名全国,而董家的绣庄则属于绣行翘楚,所以,董家的生意兴隆,家财无数。董小宛的外祖父是个屡试不第的老秀才,他将一身的学问都传给了女儿白氏。
白氏嫁入董家后,为董家诞下一女,取自己的姓氏“白”为女儿命名为董白。董白继承了父亲的聪明,也继承了母亲的温婉。董白与其她名门千金一样,自幼学习女工刺绣,但在学习刺绣之余她还有不少的小爱好,如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无一不精,连下厨泡茶这些事都被她琢磨得通透。
原本,董白会像当时的大家闺秀一样,嫁给名门子弟,平淡且幸福地过完一生。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董白十三岁这年,董家迎来剧变。她的父亲因为感染疟疾卧病在床,虽说请了不少名医,但大夫们竟苦无良策,董父的病情丝毫不见好转,没过多久便在家中猝然离世了。白氏为丈夫操办过后事后,不愿留在城中大宅里睹物思人,于是,便带着女儿住进了城外的别苑里,将生意交给伙计打理。
明朝末年,国家陷入内忧外患,各地官场腐败,以至于枉法之徒滋生。白氏见年景不安稳,便打算关闭生意,回拢资金以便带着女儿逃难。谁知查账之后,这两年绣庄非但没什么进项,反倒欠下了万两白银的外债。原来,是这伙计欺负白氏孤女寡母,从账上动了手脚,盗取利润。白氏将伙计告上公堂,谁知官老爷自顾不暇,根本无心受理案件。
气急败坏的白氏病倒在床上,债主踏破了董家的门槛。一瞬间,生活的压力全部集中在董白的肩上。让人喘不过气的债务和母亲的病情令董白感到绝望,自幼生活在温室中的她孤高自傲,不肯降下尊严向熟人借钱。思来想去,也只能跻身妓家用身体赚钱。于是,董白便改名为董小宛,来到秦淮河畔的画舫上卖艺。
董小宛的气质超凡脱俗,就像降临凡间的天女一般,一下子便成了达官显贵眼中的大明星。不过,刚刚来到烟花之地的董小宛仍保持着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操,她绝不肯陪宿,坚持做“清倌人”。不过,在秦淮河上,倾慕董小宛的文人士子太多,他们每天都像苍蝇一样向董小宛求欢。纵使董小宛不得不装出一副高兴的样子逢场作戏,可她的鄙夷和漠然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自命清高的董小宛,因此得罪了不少庸俗的贵公子,也影响了老鸨的收入。在老鸨的讥讽下,董小宛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天下之大赚钱的营生有很多,何必作践自己呢?
不久,她索性离开金陵,重返家乡。
当董小宛看到卧病在床的母亲时,她又一次踌躇了。绣庄所欠下的债务和母亲需要的医药费绝是一般的营生能赚来的,除了陪酒卖笑之外她根本没有其她出路。
董小宛不肯回到金陵,只好在半塘为妓。
不过,她仍严守着卖艺不卖身的初衷,充其量陪同品味不错的客人出游。虽然仍需迎逢,但董小宛逐渐适应了这种生活,开始尝试在山水之中寻找慰藉。
二
董小宛不知道,她的真命天子冒辟疆正在金陵苦寻她的下落。
才子冒辟疆自诩风流,早在友人口中听闻秦淮名妓的风姿。他对陈圆圆和董小宛两女心存神往,总想一睹二女芳容。不过,当冒辟疆来到秦淮河畔之时,董小宛刚刚离开了此地,所以竟错过了与佳人的邂逅。
直到崇祯十二年,冒辟疆路过苏州,听闻董小宛在半塘时喜不自胜,立即登门拜访。谁知去了几次,董小宛都已有约。就在冒辟疆即将离开苏州的当口,他最后一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寻访了董小宛,终于见到了刚刚参加完饮宴的佳人。
由于董小宛喝得有些微醺,所以她并没有仔细整理妆容,只是稍稍梳洗一番便下楼见客。冒辟疆见一云鬓松梳面若朝霞的女子款款下楼,不由得看的痴了。董小宛睁着惺忪的醉眼,看着眼前的翩翩公子,亦有些出神。
冒辟疆觉得佳人已疲惫,需要好好休息,并未逗留太久,并叮嘱小宛注意身体后便告辞了。虽说冒辟疆早早离去,但这次初见却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很多年后,在写《影梅庵忆语》时冒辟疆仍不忘自己第一次邂逅董小宛时的场面。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冒辟疆每次路过苏州都会寻访董小宛,奈何每次都因阴差阳错无缘再会佳人。后来,在失望之余,冒辟疆经朋友引荐去陈圆圆所在的梨园听了一场戏,随后又有幸与陈圆圆一块喝茶。
陈圆圆吐气如兰,她的声音让冒辟疆如痴如醉,于是,便与她携手游历了苏州的人间胜景。由于陈圆圆此前险遭强人绑架,所以便萌生了找个依靠的念头。陈圆圆见冒辟疆志向高洁又十分体贴,表示愿意嫁给他当小妾。
冒辟疆对陈圆圆亦有好感,当即与她定下婚约。
谁知造化弄人,冒辟疆的父亲于襄阳落难,冒辟疆立即动身前往襄阳解救父亲。当他助父亲脱离险境返回苏州后,陈圆圆却又被田弘遇掳走。此一别,两人余生再未相见。冒辟疆因此沉沦了一段时间,朋友见他失意于心不忍,又刚好赶上董小宛自黄山归来,便劝冒辟疆寻访董小宛。
这一年,董小宛的母亲刚刚过世,又遇上田弘遇下江南掳掠美人一事,受到惊吓的董小宛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冒辟疆登门造访时,发现昔日的仙女忧思成疾身心憔悴,不由得起了爱怜之意。冒辟疆坐在董小宛的床前嘘寒问暖,并对她说自己就是三年前在曲栏见到的那个客人,这三年以来总想再会佳人,奈何时运不济每次都赶上董小宛外出。
董小宛强撑着身子,端详着面前的年轻公子,对他说道:“我卧床十八日,每天都像活在梦里。今天见到公子,竟觉得神清气爽。”
在董小宛重病之际,唯有冒辟疆出现在她的床前。虽然她与冒辟疆并不熟识,但她已认定这就是自己的真命天子。
她对冒辟疆说道:“与其嫁给庸人作妻子,还不如嫁给公子这样的人做小妾。希望公子不要推辞我的心意。”
冒辟疆深受感动,却并未作出许诺。
翌日,冒辟疆再会董小宛,向她辞别。谁知冒辟疆的小船刚刚靠岸,早已收拾好行囊的董小宛便主动上了船,执意要送冒辟疆去南京。
就这样,两人途经浒墅关、游览惠山、阳羡、澄江、登金山观赏龙舟盛会。这一天董小宛穿着西洋裙,游人还以为她是从天而降的仙姑。冒辟疆亦白衣胜雪,就像是下凡的神仙。老百姓跟着两人的身后,迟迟不肯散去,竟传为一时美谈。
在金山顶上冒辟疆与董小宛定情,决定与对方共度余生。
三
妓女从良嫁人,绝不似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董小宛在苏州的这些年,赚来的钱大多为母亲治病或偿还债务了,再加上,田弘遇事件后她不再开门接客,经济状况十分窘迫。冒辟疆若想要迎娶董小宛,至少需筹钱帮助她偿还债务。
此外,董小宛的名字仍在金陵乐籍名册里,想要像正常女人一样嫁人需先脱籍,这可是一件麻烦事。此时的冒辟疆尚无功名在身,所以他与董小宛约定待自己考完乡试后再将她迎娶过门。董小宛是个至情至性的女子,她既已认定了冒辟疆,便不会再开门接客。
返回苏州后,董小宛吃斋茹素,每天都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等着冒辟疆把自己接走。当地的地痞无赖听说名妓董小宛打算从良,便每日来到她家门口寻衅滋事。生性清净的董小宛为了打发这些人,只能变卖首饰贿赂这些恶棍,殊不知他们就像是喂不饱的白眼狼一样,在拿到了贿赂后更加变本加厉。
董小宛忍受不了这种日子,干脆带着丫鬟乘船前往南京寻找冒辟疆。谁知,半途中董小宛和丫鬟偶遇强盗,为了躲避强盗她们不得不钻进芦苇荡,这才逃过一劫。屋漏偏逢连夜雨,重回船上后船舵又损坏了,以至于,船只能停在原地无法前进,一连三天,董小宛和丫鬟水米未进。
所幸秦淮三山门的名士听说董小宛在此地后,在桃叶水阁为她接风洗尘,还邀请了顾横波、李香君这些董小宛昔日的姐妹作陪。董小宛和丫鬟修好了小船继续前行时,又遭遇风暴被阻在了燕子矶,险些命丧于此。
在此期间,董小宛做过一首诗《与冒辟疆》:
事急投君险遭凶,此生难期与君逢。肠虽已断情未了,生不相从死相从。红颜自古嗟薄命,青史谁人鉴曲衷。拼得一命酬知己,追伍波臣做鬼雄。
好在,历经了千难万险,董小宛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冒辟疆。
然而冒辟疆的态度却让她心寒,放榜之后,冒辟疆只中了个副榜,这让他十分苦愁。冒辟疆决定暂回家乡与父亲商讨未来发展,于是,便让董小宛回到苏州等待。冒辟疆的拖沓让董小宛十分失望,她不得不带着丫鬟回到了让她困顿的苏州城。
同年十月,百无聊赖的冒辟疆来到镇江拜会友人。
当时刘大行、刘覆丁和一位姓陈的将军为冒辟疆设宴接风。正当众人酒过三巡时,刚巧董小宛的仆人从苏州赶来,称董小宛在回到苏州后始终穿着夏天的薄衫不肯加衣,还说若冒辟疆不赶快将她娶过门自己宁愿冻死。刘大行、刘覆丁和陈将军闻言,纷纷斥责冒辟疆优柔寡断,实在辜负了美人的一番心意。
之后,冒辟疆将自己的苦处道出,仗义的陈将军和刘大行立即慷慨相助,主动拿出一笔钱帮冒辟疆偿还董家的债务。为了帮董小宛偿还债务,刘覆丁还亲自前往苏州与债主们进行商谈。没想到,董家的债主都是些刁钻之人,刘覆丁应付不来,反倒与他们谈崩了。董小宛难以处理眼前的局面,不知所措。
正当众人无计可施时,钱谦益带着夫人柳如是来到半塘,仗义相助,自掏腰包了结了董家的所有欠债,还动用关系助董小宛脱籍。做完这两件事之后,钱谦益还不忘雇一艘客船,将董小宛送往冒辟疆的故乡。
至此,在风尘之地挣扎了十多年的董小宛,终于可以像个普通女孩子一样追求自己的幸福了。
四
虽说钱谦益打通了冒辟疆迎娶董小宛这件事上的大多阻碍,但董小宛嫁入冒家还有一道难关。
娶小妾本已是家中大事,更何况,这小妾曾出没风尘。冒辟疆不敢自作主张,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询问了自己的元配夫人苏元芳。
苏元芳贤惠豁达,立即让仆人将家中的空屋打扫干净,准备日常用品,并亲自在婆婆面前帮丈夫说情。冒辟疆的母亲马氏亦出身高门大户,知书达理,见儿媳没有提出异议,便同意了这桩婚事。劫后余生,苦尽甘来,为此,懂小宛还写下了一首《洞房花烛夜和冒辟疆》的诗,以述慨叹:
一从复社喜知名,梦绕肠回欲识荆。花前醉晤盟连理,劫后余生了夙因。
董小宛嫁入冒家后,亦将自己的智慧用在如何维持家庭和睦上,关心每一个亲人。冒家上上下下,每个人都觉得董小宛知心可人。
在封建社会,虽然男人三妻四妾是常情,但极少有家庭能像冒家一样,婆婆、元配与小妾相处和睦。由于冒辟疆的母亲和夫人身体不好,所以董小宛主动承担起家务,这份担当让冒家人对她高看一眼。
通过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到,董小宛在嫁入冒家的这九年里,从来没有与正房苏夫人和婆婆马氏闹过矛盾。此外,董小宛还是古代为数不多的手握银钱大权的小妾。她重德轻财,从不私藏一文钱,也没有给自己买过一件首饰,因此,深得冒家人的信赖。
董小宛虽成功地洗尽铅华,但她骨子里的精致仍未改变。
董小宛最爱晚菊,有个朋友送给冒辟疆几盆名为“剪桃红”的菊花,花繁而厚,叶碧如染,浓条婀娜。董小宛见到“剪桃红”,非常喜爱,特意将花放在床边。每天晚上,高烧绿烛,用白色屏风围起三面,放一张小椅子在花间,调整好菊花,让菊影具有参横妙丽之态,然后身入花间,使人在菊中,菊与人都在影中,此情此景,淡秀如画。
一次,与冒辟疆一同赏菊,冒辟疆咏道:
玉手移栽霜露经,一丛浅淡一丛深。数此却无卿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懂小宛则和道:
小锄秋圃试移来,篱畔庭菊手自栽。前日应是经雨活,今朝竟喜带霜开。
夫唱妇随,琴瑟友之,为世人所称道。冒辟疆更是在其《梅影庵忆语》中讲到,自己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便是与董小宛生活在一起的这九年。
董小宛极懂生活的情调,她最喜欢的便是收藏各种名香。冒辟疆曾在内府获得了一份西洋香的方子,通过改进制作了几百枚香丸,让冒家大院弥漫在别具一格的雅香中。
董小宛亦喜欢沉香,不过她使用沉香的方式与其他人迥然不同。一般人会直接将沉香放在炉中烧,这种方法催出来的香烟虽香气浓郁,但太过油腻。董小宛发明了“隔纱燃香法”,在帷帐外先置两三支红烛,随后再摆上香炉。随着微风吹入室内,烛火温暖沉香散发出若有若无的香气,董小宛认为这样的燃香法才清淡雅致沁人心脾。
小宛早年嗜酒,她与冒辟疆初次见面时便喝得微醺。不过,如今的她已嫁做人妇,自不可在这方面太过放纵。所以,被冒辟疆娶过门后,董小宛便戒了酒。有时冒府的元配苏夫人有兴致浅酌几杯,小宛才会以淡酒作陪,除此之外几乎滴酒不沾。
戒酒之后,董小宛爱上了喝茶。在喝茶这方面,董小宛和冒辟疆都是行家,他们都喜欢芥片。每逢夜幕降临,董小宛总是煮上两壶清茶,与丈夫一人一壶,赏月品茗。
月色如水,最为小宛所倾心。夏夜纳凉,董小宛喜欢与冒辟疆的两个小孩背诵唐人咏月及流萤、纨扇诗。为领略月色之美,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动几榻。半夜回到室内,她仍要推开窗户,让月光徘徊于枕簟之间。月亮西去,她又卷起帘栊,倚窗而望,恋恋不舍,反复回环地念诵李贺的诗句“月漉漉,波烟玉”。
董小宛曾对辟疆说:“我书写谢庄的《月赋》,见古人厌晨欢,乐宵宴。这是因为夜之时逸,月之气静,碧海青天,霜缟冰静,比起赤日红尘,两者有仙凡之别。人生攘攘,至夜不休。有的人在月亮出来以前已呼呼大睡,没有福气消受桂华露影。我和你一年四季当中,都爱领略这皎洁月色,仙路禅关也就在静中打通。”
董小宛就是这样在自然平实的日常生活中领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
五
董小宛与丈夫过了几年无比甜蜜的日子,享受了她人生中最美好的几年。然而,幸福往往是短暂的,随着大明王朝的倾颓,冒辟疆与董小宛的生活亦陷入颠沛流离。
“扬州十日”后,冒辟疆带着一家老小逃往盐官。由于冒辟疆曾参加过抗清运动,所以此时的他成了清军重点缉捕的对象。为了躲避追捕,冒家只能频繁迁徙,有时一天要换好几个地方。董小宛舍己为人,总是在家人前面开路。
冒家的这次逃亡十分艰辛,期间亦遭遇了险些让他们全家被灭门的祸事。在来到马鞍山时,一家人遭遇了一伙清兵,清兵不由分说杀向冒家队伍,杀掉了二十多个丫鬟、仆役后扬长而去,若非冒辟疆、苏夫人、马氏和董小宛匍匐在地上,恐已遭遇不测。
战乱过后,当一家人重新回到老家时,冒家几代人的积蓄已遗失大半。一家八口的生计成了大问题,幸亏有董小宛精打细算,才勉强让一家人得以活下来。
冒辟疆在国家败亡的剧变中身染重疾,险些一病不起。
他被病痛折磨得不成人样,董小宛始终陪伴在床前不离不弃。她在丈夫的病榻前铺了一张破草席,只要冒辟疆稍有动静她便起身探看。冒辟疆发寒时浑身打颤,董小宛便牢牢地抱住他为丈夫取暖。
冒辟疆的病始于肠胃,所以董小宛每天都会仔细检查丈夫的粪便,判断冒辟疆的病情是否有所好转。由于冒辟疆心情失落加上痊愈无望,他的脾气也变得十分乖张,动辄对董小宛发脾气。即便如此,董小宛仍不改笑颜,尽心竭力地照顾冒辟疆。
冒辟疆这一病,就病了五个月。
在董小宛的照料下,冒辟疆的病情总算是有所好转。在这一百多天里,董小宛每日只吃一顿粗粮,原本白皙红润的脸庞也变得蜡黄。
家人不忍心看董小宛遭罪,几次提议换她下来好好调养,可董小宛仍固执地陪在冒辟疆身边。董小宛说:“妾身愿意尽心竭力地照料夫君,只要能看到他好好活着,即便我死了也无所谓。但若夫君遭遇了哪些不测,即便我活着也了无生趣。”
冒辟疆痊愈后,董小宛成了家中最高兴的人。她翻出早年冒辟疆送给自己的发钗,让冒辟疆在上面刻了“乞巧”、“覆祥”字样。后来这对金钗损坏了,冒辟疆又重新托人打了一对,在上面刻了“比翼”、“连理”字样。
这对金钗是董小宛婚后唯一一件新首饰,亦见证了他们的患难真情。
冒辟疆变得生龙活虎,可董小宛却一病不起了。
她本就是不擅从事劳务的娇女,如今不但三番两次照料丈夫的病痛,还得不到调养。顺治七年三月,董小宛的身体已变得骨瘦如柴、形销骨立。饶是如此,她仍坚持每天梳洗打扮,找出丈夫赠的那对金钗把玩一番。
九月与冒辟疆外出赏菊时,董小宛对丈夫说道:“想当年,夫君总说我神韵天然,可惜我再也恢复不了那时的美丽了。”因为董小宛的身体已到了虚不受补的状态,所以纵然冒辟疆请来不少名医,仍无法救回即将凋谢的佳人。
顺治八年正月初二,董小宛病逝。
在冒家人悲天跄地的哭声里,一代名妓董小宛与世长辞。这一年的董小宛,刚刚过完了二十八岁的生日。弥留之际,董小宛仍不忘紧握丈夫赠予的金钗。
董小宛故去后,冒辟疆写了一部《梅影庵忆语》,书里尽述小宛生前的贤惠和自己的思念。“余一生清福,九年占尽,九年折尽矣”。“我这一辈子的福全在这九年享尽了。”
这期间,他还在湖中建一小亭以示怀念,小亭名“波烟玉亭”,取意于小宛生前最喜欢的李贺的诗:
袅袅沈水烟,乌啼夜阑景。曲沼芙蓉波,腰围白玉冷。
从镜阁的月洞门看波烟玉亭,玉亭非常别致,仅有三根柱子,袅袅婷婷似有小宛的身影......
栏边袅袅烟,栏下莲花吐。倩影映清波,围处盈青树。心怀刻骨情,一一亭中聚。耿特取芳名,寄意思无数。
——《生查子·波烟玉亭》
之后,冒辟疆如行尸走肉般活了几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冒辟疆已到了垂暮之年。冒家的田产、豪宅早已被恶人所占。晚年的冒辟疆,已不再是那个阔绰多金的贵公子,他的生活穷困潦倒,住在家徒四壁的陋室里。
每天夜里,冒辟疆都会伏案写字,翌日卖字买酒,大醉半日。冒辟疆对亲身经历的艰辛浑然不知,偏偏不忘董小宛的音容笑貌。在冒辟疆生命的最后关头,陪伴着他的便只有对董小宛的无尽追思了。在去世的前一年,八十一岁的冒辟疆留下这样一首七绝:
冰丝新飏藕罗裳,一曲开筵一举觞。曾唱阳关洒热泪,苏州寂寞好还乡。
民间素有“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俗语,但亦有经得住考验的患难真情。冒辟疆与董小宛初次相识在苏州半桥,董小宛在此唱过“阳关三叠”,冒在撒手人寰的前一刻冒辟疆仍念念不忘,令人感慨!正如冒辟疆所言,他们的爱情是“万斛心血所灌注而成也”。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万斛心血虽夸张,但却表达了冒辟疆的痴情。
冒辟疆生不逢时,自万历年后大明江河日下,外有强敌压境,内有太监弄权,朝纲倾颓,已达登峰造极。面对这种危亡局势,从小立志襄助天下的冒襄忧心如焚。年,冒襄参加复社,同友人抨击阉党,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亡。清军入侵江南时,他力助史可法抗清。这一切失败后,他甘受寂寞,淡泊度日,归隐田园。
当然,董小宛也是世间罕见的奇女子,为了追求心中最美好的爱情,她表现得义无反顾;为了让这份爱情被世人所容,她处处容忍。即便是在夫妻感情遭受苦难的摧残时,她亦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也因此,在秦淮八艳中,董小宛无疑是最幸福的那个女人了。毕竟,她与自己最心爱的男人走到一起,陪伴他走过人间冷暖。所以,即便有再多波折和苦愁,此生无悔。对于董小宛来说,能死在冒辟疆的怀中,无疑是最好的结局。
现今,吉林省博物馆收藏的董小宛楷书秋闺诗,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作品,对考证董氏与冒襄的感情经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小楷工整清秀,毫端尽得古书家精髓;细品诗境,感怀伤秋,可感受到在封建礼教重重束缚下一个弱冠女子追求自由的心声。
《秋闺词十一首》:
其一
幽草凄凄绿上柔,桂花狼藉闭深楼。银光不足供吟赏,书破芭蕉几叶秋。
其二
残柳凋荷绿未沉,一池清水澈如心。楼前几日无人到,满地槐花秋正深。
其三
白日吹人无所思,独来窗下理红丝。手擎刀尺瓶花落,数点天香入砚池。
其四
稠烟迷望不能空,满地犹含绿草风。乱竹繁枝多少意,满园花落忆春中。
其五
修竹青青乱草枯,留连西日影相扶。短墙微露高城色,远处疏烟入画图。
其六
飘枝堕叶此烟中,残鸟啼秋声亦同。错认桃花满青行,依稀白鹭栖丹凤。
其七
侵晓开香湿绣巾,满天犹带月华新。此中随意看秋色,采得名花赠美人。
其八
小庭如水月明秋,天远窗虚人自愁。多少深思书不尽,要知都在我心头。
其九
无事无情亦未闲,孤心常寄水云边。今宵有月无人处,高讽南华秋水篇。
其十
满畦寒水稻初黄,细鸟归飞集野棠。正是好怀秋八九,桂花枝下饮清香。
其十一
风前一叶巧迎秋,露气蟾光净欲流。楼上有人争拜影,巧丝先我骨衣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