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是如何解决藩镇割据的,对后世王朝又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http://nb.ifeng.com/a/20180507/6557031_0.shtml

显德七年,公元年元旦,后周边境奏报北汉和辽国联合南下进攻后周,于是朝廷命令后周禁军将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领大军北上抵御。就这样,赵匡胤“黄袍加身”。

这个事情很明显就是赵匡胤事先策划的,因为军队没事干,藏在皇帝的龙袍干什么呢?黄袍加身之后,赵匡胤就率领兵变的部队回师开封,把后周皇帝赶下台,自己称帝,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都城开封。

从公元年开始,北宋朝廷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先后消灭了荆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南方割据势力。太平兴国四年,公元年,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北宋。至此,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结束。

在北宋之前的年藩镇割据一直困扰着中央政府,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频频作乱,最终酿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而现在北宋建立了,地方上那些拥兵自重的军阀早就死掉了。北宋皇帝和朝廷下决心要永远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于是一场体制上的革命开始了。

这场革命直接影响了中国往后一直到清末的历史。在北宋之前,中国的政府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彼此互相牵制。这个体质既分割了相权,保证皇权稳固,又不会影响国家的行政效率。

但北宋皇帝觉得这样还不够,从宋太祖开始,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来充当,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而且只管行政事务,然后又增设了参知政事为副相,通常称为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而最高军事首脑就是枢密院的长官枢密使。枢密使是由文人充任的,执掌士兵的名册、边防机密、军队招募调动,虽然有调兵权,但是调兵必须经过皇帝的批准,而且枢密使的人不能直接统兵。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分掌文武大权。另外北侧又设三司,管辖盐铁、户部、度支三部库。这样一来,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北宋皇帝首先在中央成功提权,但问题是原先唐朝的那个三省六部是大体上还在,北宋皇帝就是典型的重叠,在中央设置了两套在法律上职位重叠的官职,但历代皇帝很明显不在意这个。

从北宋建立二府三司,一直到清朝设立军机处,历代皇帝就喜欢机构重叠这一口。为了监察各级官员,中央设御史台和谏院两大系统,两个机构合称为台谏。总体来说,北宋的朝廷对官员的监察还不算特别的严厉,所以北宋的官员还是挺幸福的。在地方行政规划上,北宋设州县两级,与州平行的还有府、军、监府。

宋太祖是依靠禁军将领这个职位造反起家的,所以他对禁军管得最狠。建元二年,公元年3月,宋太祖取消了殿前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将领职位。从此之后,禁军被封为殿前司和侍卫司两部,分别由以前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司合成三帅统领。这样一来,禁军将领的权力被一分为三的。

地方上面,朝廷实行更戍法,禁军的驻军地点每隔几年更换一次,而将领却不随之更动,使得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止将领与兵士相结合,军队和地方的势力相勾结。

北宋统治者按照守内虚外的指导思想,把军队分为四种,分别是禁军、厢军、乡兵和蕃兵。禁军是中央正规军,是北宋军队的主力。很显然,中央禁军既然是正规军,那就是实力最强的,禁军待遇优厚、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一半驻守京师,一半分手各地。

这样一来,就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中央权威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保证中央不会缺钱。只不过老百姓办事就麻烦多了,机构和官员那么多,可能盖一个章要等一年,但这些对皇帝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官吏众多造成的地方上财政拮据。地方财政拮据直接导致了北宋的地方基本没有抵抗外敌的能力。

同时,在守内虚外的指导思想下,比如说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端。虽然北宋政府后来豢养了百余万军队,却仍受到辽国、西夏这些异族政权的侵扰。更可悲的是,北宋的这一套模式在后来的元、明、清仍然被大体上采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2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