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拍摄方法镜头语言艺术美感3个方面,

当这句话出现在荧幕上,舒缓的音乐响起的时候,许多人都被触动了。

这句话出自纪录片《幼儿园》,年上映,豆瓣评分8.8,导演张以庆。该片记录了武汉一所寄宿制幼儿园,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14个月里的生活。

影片荣获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奖、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

对于喜爱纪录片的朋友来说,张以庆这个名字应该比较熟悉,他的代表作品还有《红地毯上的日记》《舟舟的世界》《英和白》等。

张以庆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特色化的导演,“不按套路出牌”是多数人对他的评价,他说自己最怕的就是在创作上重复自己。

而《幼儿园》这部片子同样如此,它打破了大多数人对幼儿园生态的刻板印象,对孩子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且不说影片包含的深刻含义,单从拍摄手法、镜头语言和艺术美感三个方面来说,《幼儿园》都是一部独具特色、极致用心的影片。

它展现了张以庆对纪录片的个人化诠释,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和体验。接下来我就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简要地解读一下这部纪录片。

01

用“旁观”的拍摄方法,“交友”式拍摄——取得孩子信任,让孩子无视镜头存在

美国的《电影术语汇编》中说: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运用编辑和音响来增进其观念的发展。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纪录片的底线也是真实。

《幼儿园》这部片子从年5月开始筹拍,经过了4个月的观察、试镜、选择拍摄对象等,于同年9月开拍。

14个月后完成前期拍摄工作,“非典”之后的年9月,创作开始进入后期剪辑制作阶段。

拍了多分钟,最后只从中选取了70分钟,可见工程量之浩大。也不得不说,张以庆严谨认真的态度令人钦佩。

《幼儿园》采用了“旁观”的拍摄方法。

旁观的方法要求拍摄者不介入被拍摄者的生活,尽可能少地干扰拍摄对象,尽量保持一种从旁观察的态度。尽量做到拍摄对象对拍摄者“视而不见”,并消除拍摄对象的陌生感。

小朋友在幼儿园,最熟悉的大人可能就是老师,当拍摄者介入时,他们会感到陌生和茫然,甚至会抗拒。

但在《幼儿园》中,我们看不到孩子们陌生或恐惧的眼神,他们完全感受不到摄像机的存在。即使有孩子直视镜头,表情也平静自然。

可以说,摄像机和扛摄像机的人已经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中,他们习惯了摄像机的存在,不再抱有戒备心理,才会表现出真实的情感状态。

能做到这样,张以庆团队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先是几乎跑遍了武汉的所有幼儿园,选定幼儿园后,提前进入幼儿园,和孩子老师们打成一片。

当摄制组和孩子熟悉之后,一天没见,就有孩子问:昨天你怎么没来?

张以庆说:“我们每人的脑子里都有一到两本花名册,茜茜病了,贝贝没来,虫虫情绪反常,高扬又尿床了,我们门儿清。”

他们甚至学会了在一米长的床上睡午觉,睡起来还要叠好被子,吃饭不能洒到桌上。遵从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规定,与孩子们成了“同学”。

这便是“交友拍摄”,即通过先期深入生活,把自己置身于被采访者中,与他们深入接触,从而消除拍摄对象对作者或镜头的陌生感和戒备心理,甚至忘记了作者和镜头的存在。

这一点张以庆是做得很成功的,在正式开拍之前就和孩子们有了密切的接触,让孩子熟悉并信任他们。

拍摄《幼儿园》,时间跨度大,素材丰富,张以庆的拍摄场记写了近5斤纸,每个镜头都背得下来。

《幼儿园》的成功,和张以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分不开。

孩子们在愉快地聊天

02

镜头语言——无解说词,镜头叙事仍流畅生动,细节刻画深刻,情节富有张力

《幼儿园》的镜头语言打破常规,没有一句解说词,镜头转换、细节捕捉、拍摄机位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①无解说词叙述情节发展

这部片中,除了一些简单的文字描述外,没有一句解说词,通过一个个画面语言,观者就把事情来龙去脉弄清楚了,这是不容易做到的。

纪录片的真实性讲求信息完整,有些纪录片只靠解说词支撑,把解说词全拿走,只看画面我们根本看不懂在表达什么。

满足画面语言及画面信息完整性,才能更好地保证真实性。没有解说词,就没有强加于观众的主观意图,避免对观众“滔滔不绝”的干扰。

在门缝偷看的女孩

《幼儿园》有清晰的逻辑链条、是一部故事完整的纪录片。

②镜头转换流畅自然

在《幼儿园》中,镜头转换非常流畅自然,即使没有解说词,观众还是一眼就能明白。

比如在小班的第一堂课切换到中班时,采用的是从窗外的远景往近推摄的方式,然后画面到了室内,再配上“中班”的字幕,我们就知道画面到了中班课堂。

窗户全景

夜晚降临,镜头是宿舍楼的全景,房间亮着灯,画面到了孩子们在床上,我们就知道时间到了晚上,孩子们要睡觉了。

镜头组接往往随着孩子们的谈话展开,比如前一个镜头是对孩子关于钱的访谈,下一个镜头就是孩子在玩玩具纸币的场景。

在描述季节变迁上,用的是“落叶”这个季节符号,一个小女孩拿着黄色落叶在玩,配上“一叶知秋”,之后是孩子们向天空抛洒落叶的全景虚焦图像。

而当孩子朗诵冬季景色时,孩子朗诵的画面逐渐模糊,自然切换到虚化的大雪纷飞,一群孩子奔向雪地的画面。

镜头转换丝毫不生涩,还充满诗情画意。

③虚化镜头突出主题

张以庆说过:“在不知道拍什么之前,必须学会不拍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幼儿园》中的许多镜头都是反映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老师、家长很少出现,即便出现,也几乎全做了虚化处理。

孩子们在户外抛洒落叶

这样就能把叙述重点放在孩子和他们在幼儿园发生的事上,避免其他人员的介入,最大程度地体现了真实性。

同时,清晰的孩子和虚化的外部世界形成强烈对比:孩子们都是自我的,他们清晰可见,可看外界,一切又那么模糊。

户外活动的虚化镜头

④静止镜头颇具深意

《幼儿园》中静止镜头贯穿始终。第一个静止镜头就是小男孩喝药,药很苦,孩子忍着喝了几口,老师说不够,继续喝,边吃糖边喝,看着电视喝就不苦了。

小男孩稍显扭曲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镜头在这儿定格几秒,观众仿佛穿越回到小时候:我们也是在大人的“诱骗”下成长起来的啊。

喝药的男孩

一个男孩自己穿衣服,却怎么也穿不上,于是就发脾气,拿衣服打床。再穿还是不对,镜头也静止了,体现出戏剧性。

为穿不上衣服而恼怒的男孩

而美国9.11恐怖袭击发生时,也出现几个静止镜头,表现历史永被铭记。

孩子就是在这一件件困难和挫折的小事中成长起来的。不管是自己亲身遭遇也好,还是外部变化也好,都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体验,得定格在记忆中,也足以震撼人心。

⑤平拍和仰拍结合,体验孩子视角

为了保持和孩子一样的视角,摄像刘德东拎着摄像机,或蹲或趴在幼儿园里呆了足足14个月。

只有和孩子一样的视角,才知道孩子看见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才有助于了解孩子。拍摄孩子时,影片景别多是中景和近景,这样就更容易清楚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

群体中捕捉特定孩子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幼儿园大门内拍摄等候在门外的父母,用的仰拍,就是孩子看父母的视角,我们也体会到孩子急切盼望见到父母的心情。

平拍和仰拍相结合,观众更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情感体验随之加深。

仰拍等待接孩子的父母

⑥细节描写充分而深刻

细节往往有丰富的层次,也能展现最本质的内涵。

如泼了的饭,孩子的眼睛,孩子的手和脚等,这些细节的抓拍,可以反映许多重要的信息。

女孩的饭泼了

例如在小班开学第一天,一个小女孩偷看门外的世界,是对父母的依恋和不舍,也是对外面世界的好奇。

孩子眼睛的特写镜头,展现天真和茫然;孩子上课揉眼睛,展现疲惫和无趣;擦小皮鞋、穿衣服、系鞋带种种,都是对孩子成长细节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6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