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偏方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921/4699279.html
原文来源:故宫文化,原文发布于年8月24日原文标题:清初四王系列之“西庐老人”王时敏
清弘仁陶庵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提起清初画派,大家第一时间可能会想到去年故宫博物院的清初四僧书画展览,而看过的去年书画展的读者可能对清初的民间绘画有一定的初步了解。去年的四僧书画展览包括了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这四位活跃于明末清初的僧人画家共计件作品,他们的书画以先贤为师,兼容并蓄,既继承先人的绘画思想,又主张抒发个性和创造力,在实践中不断求真、求变、创新。“四僧”的画风与当时的主题画派大相径庭。作品大多具有强烈、真挚的感情色彩,不但个性鲜明,而且艺术面貌独特新颖。
清髡残云洞流泉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如此个性鲜明的四僧却不是清初时期的代表。在清内府收藏画作时,“四僧”的画作也被排除在外。集清宫书画收藏之精华的《石渠宝笈》中,也仅仅只有3幅,还是因名字搞错或是编录者疏忽才侥幸收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个性鲜明又特立独行的清初四僧在当时的统治者眼中并不是“正宗”,同时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优秀画作是被排斥在“主流”之外的。
清朱耷芦雁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清石涛蕉菊图轴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那么清代初期的主流画派是怎样的一种形式呢?而这其中的代表又是谁呢?清初的统治者排斥四僧个性鲜明的画作,那么他们所推崇的“正宗”画派是不是也只是单纯的代表了当时统治者的意愿?其实,在清代初年,最流行的画法是仿古,而这其中以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为代表的清初“四王”最为著名,他们的画作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正是这种思想而受到皇帝的认可和提倡,因此被视为“正宗”。相较之下,有求变创新的“四僧”就成了“小众”。
“西庐老人”
王时敏
松石相伴足千古,
吟风漱玉俱有情。
王时敏虽被称为清初“四王”,但他实际上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年),其祖父为万历首辅王锡爵,父亲王衡则是官至翰林。他本人在崇祯初年廕官(指封建社会依据高位者的位阶对其子孙或弟、侄等近亲幼辈授予一定的位阶的制度)太常寺少卿,可以说一家三代都是妥妥的明代精英士大夫家族。
清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王时敏晚年像》《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
王时敏为其父王衡独子,祖父、父亲对他钟爱有嘉,并著力培养。王自幼聪慧,工诗文,善书法,在绘画方面尤有天赋,祖父因而延请名家董其昌为其指导,从摹古入手,尤宗黄公望山水,刻意临摹。
清王时敏仿黄公望山水图扇页故宫博物院藏
前文我们提到,王时敏祖父王锡爵位居高位,所以王时敏可以不用参加科考即以廕官出任尚宝司丞,升太常寺少卿。但是王时敏本人的性格是淡泊仕途,与其让他位居高位,还不如寄情丹青来的开心。所以在崇祯五年(2年),王时敏称病辞官,隐居西田别墅,潜心创作。
清王时敏长白山图卷故宫博物院藏
但是好景不长,崇祯十七年(年)明朝覆灭,清军一路南下,王时敏作为明代遗民,虽早已淡出官场,但作为明代的精英士大夫家族,依然无法逃脱亡国后要对新朝廷表达自己立场的命运。为保全家业,王时敏不得已归顺清廷,但归顺后他仍隐于山林,专注于自己最喜爱的绘画,同时也着力培养子孙的学业。康熙十九年(年),王时敏卒于家中,享年89岁。
清王时敏杜甫诗意图册故宫博物院藏
纵观王时敏一生,出生于明代精英士大夫家庭,自幼接受最正统的精英教育,师承董其昌,仕途平坦,后辞官隐居山林,专攻绘画。明亡后,虽不得以归顺清廷,但依然过着隐居生活。即便如此,王时敏作为明代遗老,在清初依然生活安稳,得以安度晚年。而其画作则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对清代画坛影响极深,被统治者奉为“正宗”。然而,他的画作虽笔墨含蓄,浑厚清逸,但是构图略少变化,同时很少描写作者本人的真实感受,不能不说让人觉得略有遗憾。这或许跟他本人温顺淡泊的性格有关。在明代灭亡后,王时敏选择归顺清朝,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清初统治者很可能也需要他这样温顺无争的传统士大夫作为表率,从而达到向天下人昭示自己统治的正统性的目的。
清王时敏隶书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不管后世如何评说,王时敏作为清初画坛标杆式人物,其影响力是深远的。他所开创的“娄东派”对清初宫廷画派有着深远影响。通过他的画作,我们或许可以一窥清代正统画派的特点以及当时清朝统治下文人墨客的心境与思想。
清初四王小知识
四王,指清朝四位王姓山水画代表画家,他们分别是王时敏、王鑑、王翚和王原祁,都是苏州府(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虽然这四位画家并称为清初四王,但其实是两代人:第一代王时敏与王鑑是董其昌的朋友;第二代王原祁是王时敏之孙,王翚是王鑑的学生。从第一代的交友与绘画圈来看,其实四王仿古的理论实践都是直承董其昌的理论与实践,注重体现所谓“士气”与“书卷气”,但是却较少观察自然或描写具体感受,因而四王一派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确立了正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