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故事登上人民日报

三秦故事

“两弹一星”中的建筑英雄

提起“两弹一星”,人们会想起那些做出巨大贡献的许多耳熟能详的科学家:钱学森、王淦昌、邓稼先、郭永怀……但还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建筑工人,在荒无人烟的高原戈壁和崇山峻岭之中,用血汗和智慧为我国的“两弹一星”基地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建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原子弹基地一分厂。

年春天,西安开往西宁的列车奔驰在辽阔西部的大山之间,陕建十一建集团的前身——建筑工程部西北第二工程公司的名建筑人,响应国家号召,分批次乘坐火车远赴塞外,参建“天字一号工程”——青海原子弹基地。这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七师集体转业组建而成的铁军,在海拔多米的高原上,打响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

时光荏苒,半个多世纪后,年9月,记者登门拜访,在老英雄们的深情讲述中,艰苦卓绝的战斗情景再一次浮现在我们眼前……

项目工长王勉之。

26岁的项目工长王勉之为了增加作业时间,吃住也都在工地。在原子弹基地建设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完全没有上下班的概念,除了睡觉就是干活。周总理把这个工程称为“天字一号工程”。王勉之深知安全质量的重要性,处处严把质量关。有一次,王勉之穿着大头鞋,从五楼外墙爬上去检查砌体工程质量,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他一脚没站稳,身体朝后倒了下去。多亏旁边一个同事眼疾手快抓住了他的衣服,这才幸免出事。王勉之白天泡在工地忙碌,晚上还要检查当天的施工、安排第二天的任务,几乎每天睡觉都到凌晨两三点,一天休息三四个小时是家常便饭。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这句话成了西北第二工程公司建筑人当时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号,他们更是以长征精神去克服遇到的一切困难。

测量队长沙秉世。

一根十字镐高高地挥向空中,重重地挖下去,地上只留下一个小小的白印。时任测量队队长的沙秉世,手臂已经被震麻,虎口的伤口又被震开流血,每挖一下,伤口就剧烈地疼一下,他的眉头拧成一个疙瘩,努力挺直酸疼的腰身,抬起头看向远处的水源地,又狠狠地砸下去一镐……

几十天里,大家每天扛着测量仪器寻找厂区到水源地的最佳位置,准确纪录数字,从早到晚还要忍受着一阵阵的高原反应:喘不上气,经常流鼻血,吃不下饭,晚上睡觉失眠……这对于参建基地的每一个建筑人来说,都是面临的第一道考验。

工友们在严酷的环境中完成测量任务后,要将水从14.8公里外的水源地引到厂区来,尽快解决靠双肩挑施工和生活用水的难题,他们面对的是厚达1.5~2米的冻土层,在这里布设水管,简直就是在石头上钻孔!

初春的金银滩仍是零下20多度,天寒地冻,钻进帐篷里睡觉冻得睡不着。战友们动手挖出一个个半地下的地窝子,把帐篷平铺在上面,用木板搭好,盖上油毡、黄土和柴草,周围再用土压实。他们干在哪儿,就住在哪儿。挖管沟没有机械,人工更啃不动,晚上躺在地窝子里,听着外面呼啸的夜风,沙秉世绞尽脑汁想办法。他们找来干柴枯草铺在地上用火烧,可效果微乎其微。再制作土“电热毯”铺在冻土上,热一点,挖一点,工程依然难以快速推进。不知谁想到爆破的主意,大家踊跃尝试,果然效率提高不少。大家伙一个个脱了棉衣、干得满头大汗,忘了是在寒冬里干活。高原的天气说变就变,不大一会儿,下起了小雨,紧跟着冰雹从天而降,等大家急忙穿上厚衣服准备躲雨时,天又晴了……就这样,他们把引水管一点一点从水源地铺到了厂区。

在离他们不远处的厂核心区,平时自带三分笑脸的钳工王继良和钳工班的队友们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厂是在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的情况下进行建设的。那时候苏联撤走了专家,原子弹基地的厂区基础有的打了一半,有的还没有打就丢在那里,钢筋头还在外面裸露着。王继良主要负责厂区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国产设备他还得心应手,碰到苏联和日本的设备他们就懵了头。那些设备说明书上都是外文,工程质量要求又非常高。那时,他们一天上9个小时班,两个星期休一天。王继良只能抓住睡觉之外的所有时间,捧着图纸自己研究,晚上借着灯光看书查资料,白天去请教专家,口袋里装着外文词典,随时翻看,非要弄个门儿清他才罢休。

基地建设期间,一个工友在安装航车时,没看清包装上的标识,设备从空中滚落下来,造成严重损伤。王继良立即将自己的队友召集起来进行警示教育,对每一个设备他更是亲自检查,严格把关,整个施工期间没有出现一起质量事故。

在这里,任何一点事故都将带来不可预估的后果。多年后,随队医生颜复义的儿子颜春,讲起当年那次食物中毒,至今依然心有余悸。由于食堂师傅不识字,错把亚硝酸钠当成了食盐,工人误食后引起集体中毒,没有抢救的设备,没有足够的药品,父亲颜复义只能凭借多年行医经验,用吸氧、洗胃、吊注葡萄糖水等办法,硬是从死神手里将一个个工友的生命抢了回来。

在厂的施工期间,王世光和其他4个工友在粉刷油漆时,遭受残余放射尘埃的毒害,回到陕西后,他医院诊治,但最终也未能挽回宝贵的生命。

建设“老家”,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连同西宁和号信箱,都永远定格在他们的记忆里……

随着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散去,这群英雄的建筑人立即拨转马头,向着川北的崇山峻岭出发,投入、等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建设中。

年8月,刘治华经理率领先遣人员马不停蹄进行现场踏勘。他们每天步行三四十公里,翻山越岭,披荆斩刺,劈山炸石,为后续部队开辟施工现场。架设近百公里的高压输电线,没有路没有桥,他们肩扛人抬、爬坡越沟,将混凝土电杆、底盘和其他器材运到现场,其艰苦程度不言而喻。

伴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工地食堂采购员李福生带着徒弟去采购当天的食材。完成青海原子弹基地的建设任务后,他们转战来到四川梓潼。从高原缺氧的荒滩来到山重水复的山坳,李福生和他的工友们碰上了一块更难啃的硬骨头。

李福生是从施工一线转到食堂的。分散的山坳,工地不通公路,没水没电,所有物资都得肩挑人抬。有一次,他和徒弟骑着辆旧自行车去双龙镇买菜,长陡坡加上急拐弯,迎面撞上大卡车,师徒两人被甩到崖下的深沟里。李福生浑身是血,被医院抢救,他躺在病房不到一个礼拜,就硬挣着出了院,他说:“不能因为我影响大家吃饭,更不能因为我影响国家建设!”

李福生不识字。每次采购回来,都要让上小学的儿子帮着记账,每一笔他都要盯着记清楚。有一次,单位会计不小心给他多支了5元钱,月底结算的时候,李福生一发现,就翻山越岭,连夜揣着账本找到会计,将这5元钱上交。他说:“咱国家正在搞建设,一分一厘都要用到刀刃上,不是自己的钱,一分也不能拿。”这句话至今还让他的儿子李建华唏嘘不已,说这话影响了自己一辈子。

年冬天,通往核武器研制基地的道路还在修建中,这里地基情况复杂,施工难度非常大。所有人不分工种,不分岗位,一起上阵抢着干争着干。厂房桩基必须埋深3~5米,除了地表蒙着极少泥沙外,下面都是蜗牛石,渗流的山水很大,要一边开挖放炮,一边排水。大家毫不犹豫地卷起裤腿,光着脚下到冰冷的水中掏泥石。那时候没有垂直运输和大型设备,河里的石头都是一块块一筐筐用人力分级传递上来的。很多人冻伤了腿脚,却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

男人们每天翻山越岭,砍树烧藤,劈山炸石,女职工也毫不示弱,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工作和生活的重担。

钳工王继良的妻子是车床工,夫妻俩战斗在一个山坳,一天到晚却无暇见面说话。有一次,王继良的妻子在车间加班赶工,衣襟不小心被卷进飞速运转的机器里,整个身体也被卷向机器。幸亏工友及时赶来关掉了电闸。她虽逃过一劫,可肩膀后背都被机器的利刃割伤,众人抬着满身鲜医院,伤愈不久,她换了工种又干了起来。

医院的护士,今年87岁的孟淑静,回忆起往事,心里满满的都是对儿女的愧疚。她带着1岁多的儿子来到大山之中,平日却无暇照顾,还差点丢掉了儿子。女儿出生后,她根本照顾不上,只好将女儿寄养给乡下的远亲,每个月还要从38元的工资里挤出一多半儿抚养费。工作实在太忙的时候,把儿子锁在屋里是家常便饭,常常一锁就是一整天。

参与核武器基地建设时医院家属在梓潼县合影留念。

从挺进青海金银滩到转战川北山区,会战十余年间,陕建十一建人先后累计完成了平方米的“两弹一星”基地建设任务和近10万平方米的当地建设任务,用行动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建七师精神,出色完成了国家原子弹基地建设、核工业基地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施工任务,生动践行了朱德总司令为建七师的题词:“在战斗中是英雄,在建设中是模范”。他们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将青春闪光的足迹永远铭刻进共和国的历史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7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