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诗书画东方卫视诗书画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卯时,又叫做日出、破晓,指的就是太阳冉冉东升的这段时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清晨五点到七点。
古时候人们大多是早睡早起的,所以他们开始工作的时间也比较早。那时的官员们不论是上早朝还是去衙门,都要在卯时点名、清点人数,后来人们就自然地把点名叫做“点卯”了。
还由此衍生出了不少词汇,比如说点名册被称为“卯册”,签到就叫做“画卯”等等。
除了要准时上班的人们必须早起,那些喜欢游览山水的文人雅士也经常是一大早就出发了。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文人常建,一起在清晨时寻访古寺。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作品,他和我们熟悉的诗人王昌龄是同榜进士。
不过他的仕途不怎么顺利,索性就长期过着漫游的生活,四处游览山水名胜。
这首诗就记录了他的破山寺之行,破山寺也就是兴福寺,在今天的江苏省常熟市的虞山上。
诗作的开篇,诗人就以第一人称写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讲述自己在清晨时进入了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在山林上。
接下来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记录了诗人游览的路线。后禅院里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静深远的地方,繁茂的花木丛掩映着僧人们的禅房。
这一联诗句历来被广为传诵,还演变出一个成语——曲径通幽。意思是说,弯曲的小路能够通向幽深僻静的所在。
其中蕴含着几分哲理:要达到某种境界或是成就,必须要经过曲折和坎坷才能够获得成功。
第三联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记录了山寺周围的美景。山上的风光使鸟儿欢喜愉悦,澄澈的潭水也让人宁神净心。
尾联的“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则是以声音来反衬寺院的那种幽静。这里四周寂静无声,只能听见一阵敲钟击磬的声音,悠扬的钟声在空静的寺院里回荡,余音缭绕。
常建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并不是很多,但人们对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评价历来非常高。
因为它不仅仅描摹了山寺的景色,更让人身临其境般地体会到了那份空灵宁静,也为生活增添了几分禅意。
人们之所以把日出、日落当作规律生活的基准,是因为我们一直追寻着太阳的光辉和温暖,也正是因此,人们才格外喜欢晴日里的暖阳。
元代画家黄公望曾经创作过一幅《快雪时晴图》,描绘了雪后初晴,红日当空的壮美景象,让我们从右至左来仔细欣赏一番。
▲《快雪时晴图》元黄公望
纸本设色29.7cm.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扎实稳固的山岩,画家仅用淡墨描绘,皴擦不多,只在石底以淡赭石略加设色,凸显山势的高远幽深。画右的树木用夹叶法绘出,给寒冷的山林增添了少许生机。
沿着山石向左看,是绵延相连的断崖,崖上枯树丛生,画家用浓墨描绘树木,线条简练,节奏明快。
继续向左便能看到一座楼阁屹立山中,画家用细线勾描出建筑的细节,透过这个窗户我们还能够看到屋内的摆设。
屋顶上的留白正是厚厚的积雪,此时山中也是白雪皑皑,寒气袭人。
楼阁下方的屋舍在茂密的树林中若隐若现,周围的树枝墨色浓重,和白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画面的中部,两山之间,画家以朱砂点出了一轮红日,又横带出一抹红霞,天空则用淡墨渲染,以烘托山中积雪的洁白,生动地表现出了雪后初晴的景象。
画左的远山近峰,错落有致,远山多是留白,近峰则稍作皴擦,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
全画笔法苍劲雄奇,通幅都是水墨描绘,唯独太阳是用朱砂画出,这个构思非常巧妙。
黄公望作画一般不会用浓烈的色彩,这也折射出他淡泊隐逸的生活态度。
欣赏完画作,我们再来看一看卷首的“快雪时晴”四个大字。这是赵孟頫存世墨迹中最大的字,每一个字都气贯神足,笔势浑厚。
我们都知道,黄公望曾经向赵孟頫学习绘画,两个人的关系非常亲近。赵孟頫非常喜欢东晋王羲之的书法,还曾奉命为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撰写跋文,于是特地仿写了“快雪时晴”四个字,作为礼物送给了晚辈黄公望。后来,黄公望便依照“快雪时晴”的意韵绘成了这幅画作。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的世界是明亮的,阳光温柔地洒向大地。人们也迎着朝阳行动了起来,办公、出行,踏上旅途,不辜负一分一秒的好时光。
原标题:《卯时: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