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在农村留下神秘预言的赊刀人

在农村留下神秘预言的赊刀人,有的至今没有回来收钱,原因可能有几个,第一,他们早已发迹,即便回来,收钱的成本也高于路费,干脆直接把当年赊出去的菜刀当做福利送给村民;第二,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可能早已不在人世;第三,社会发展变迁,人口流动频繁,寻找当年的欠债人比较麻烦。总的来说,赊刀人不再回来要钱的原因是:不想做亏本的买卖。

赊刀人的盈利模式猜想

在年之前,农村地区会出现一些带着剪刀或菜刀游走的商人,他们跟江湖艺人有几分相似,口才了得,向来围观的村民宣传介绍刀的性能,刀具质量十分不错,但有一点非常奇怪,假如你想买刀却没有钱,可以先赊着,等他说的预言成真时,再回来收钱,他们通常只是在一个本子上记下村名和人名,其他证明一概不要。赊的刀具价格比当场付款购买更贵(当场购买可能是10到20元,赊刀可能要30到50元)。在很多人看来,赊刀人说的预言基本不可能实现。据有些上了岁数的老人讲,赊刀人说的事很多都应验了,在信息闭塞的农村,人们尤其敬畏这些有本事的人,所以等他们来收钱时,很少有赖账的。

我们不妨朝市场经济的角度来思考,赊刀人这样做,他们能赚钱吗?经济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复利计息,如果按照10%的年利来算,复利计息,7年时间可以实现投资翻倍,按照赊刀人先出货后收款的经营模式来看,他们的收益就更高了,以当年一把售价为10元的刀具来说,他赊出去的价格为30元,当时说一个预言,假如赊刀人计划回款周期为7年,最后收益也会十分可观。

再说说他们刀具的成本,如果与厂家合作,进货价格估计也就是正常售卖价格50%,在市场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把货以超前消费的概念售卖到农村,以几年为还款周期的销售模式,普通人几乎都能接受,赊刀人销售起来就更加容易。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赊刀人通常会以粮食价格的变化来给村民留下预言。在粮价并不十分景气的时候到村里面销售刀具,比如当时粮价只是几毛钱,这时候突然出现一个赊刀人,告诉大家,我赊给大家一套质量不错的刀具,等粮食价格上涨到何种程度的时候,我再回来收钱,人们几乎不会相信会出现如此离谱的事,从低迷到高价又不是你能说得算的,试一次也无妨,村民们大都欣然接受。然而,他们可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万一这些赊刀人就是粮商呢?

他们在粮价低迷的时节出现,向村民赊刀,也就是跨品类套期保值。该商业逻辑简单来说就是,赊刀人集团在粮食低价时期大量购入粮食,并且以高价把低成本拿货的刀具赊出去。假如将来粮食涨到他们所描述的价格时,又到农村收取刀具的钱。

在整件事情当中,赊刀人可以获得两项收入,第一,粮食涨价利润;第二,高价赊刀的较高年利。同理,将粮食换做肉类等其他生活必需品也行。

当他们看好粮食价格有上涨趋势时,则说粮价上涨到什么程度就来收钱。如果他们急于抛售粮食,则说粮价下跌到什么水平就来收钱。整个过程中,赊刀属于一种平衡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粮价上涨则一荣俱荣,粮价下跌则用赊刀收益减少损失。

赊刀人不再回来收钱的原因

随着社会发展,货币购买力的下降,赊刀人再去农村收回当年的销售款或许还不够去的路费,赊刀人根本没必要去做亏本的生意,还不如就把刀当做送给别人的礼物。

以元为例,50年代可以购买5件名牌夹克;60年代可以看0场电影;70年代可买斤大白菜;80年代可以办三桌全聚德烤鸭宴;90年代可以购买6人份的麦当劳快餐;年可以够4个人餐馆聚餐;年,可以买两张普通电影票加杯可乐。年,只够买一张IMAX3D版电影票。

假如赊刀人是在70年代左右做的生意,今天再去收钱,那点钱都还不够过路费和路上开销的,所以,舍小求大,干脆送人了。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到年,我国的城市数量从当年的58个发展到个之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激增,80年代前后期,国内人口流动出现了从内陆地区向沿海迁移的基本格局,究其本质原因是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时代机遇。与此同时,从乡村到城镇、从本省到外省的人口迁徙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们居住地的改变也给赊刀人收款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出于投产比的考虑,他们还不如直接放弃收款。

还有最坏的一种情况,当年走南闯北的赊刀人可能早已发家致富,随着岁月流逝,或许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不在人世,当他们把当年那个账本花名册传给子女的时候,子女根本没有找回欠款的想法,即便是当年的农村欠债者望穿秋水,也没能盼到他们出现,所以,赊刀人就成了民间的一个谜。

赊刀人的前世今生

在我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农村地区常有挑着剪刀或菜刀之类商品的人来往,他们将刀具赊给村民,留下一个预言便离开了,等到预言成真再回来收钱。由于其运作模式十分奇特,赊刀人一度成为民间最为神秘的组织之一。其实类似的生意,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过。

我国宋朝时商业繁荣,在民间,经商习气蔚然成风。有极少数卜卦者,借着卜算之名推销商品,就像影视作品里面出现的那样,一旦有哪家孩子出生或者是老人家过寿,总会有人带着好口彩和讨喜的物件过去,宴会人家办喜事,也乐得听一些吉言,卜卦者事先将自己的预言包装成好话,家主一高兴就发放钱银感激,这算是赊刀人的雏形,只不过他们先收钱罢了。

在咸丰年间,浙江宁波的老乡就遇到这样一件怪事,有一个外地人,驾着船,专挑人群密集的地方停靠,在岸边摆放刀具售卖,一旦有人询问价格,他总是报出一个高于市场价的价位,因此现场买的人并不多,但他小摊面前依然人满为患,他卖刀的方式太奇怪了,只要登记名字和地址就能赊到一把刀,至于何时来收钱,则要等赊刀人说的事情出现。赊刀价格是当时市场价的几倍,但很多人心想,他说的事情想要发生,得等到猴年马月,不赊白不赊(当时米价80文/升,赊刀人说等米价降到18文/升再来收钱)。

当时赊刀的人很多,但人们觉得,这家伙指定不会做生意,照他这么玩,不得亏个底朝天。十多年后,赊到刀的人发现米价真的降到了18文/升,人们算是彻底服了,纷纷等他来取钱,可那人再也没有出现过,那位赊刀人的身份也随之成了谜。

赊刀人之所以消失在历史的洪流当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年的市场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老百姓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也不像当年那样缺钱,而赊刀人那种回报周期过长的生意模式已经被其他形式的投资所取代。估计当年那帮神秘的赊刀组织从业人员,早就成为业内大佬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1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